中医的筋络调理有哪些依据呢?

科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病方法,用现阶段的所谓科学方法无法解释,难道就能否定其客观上的有效性,或否定其科学性了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发展,以前一直以为是科学的理论被否定的事情不乏其例。相反,原来认为非科学的东西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如果非得用现代的所谓科学方法硬套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医的科学性可以从诸多方面加以综合论证 ,如: 生理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黑箱理论和模糊数学等等等等。

不过,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既精通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又通晓系统论、黑箱理论和模糊数学……的综合性人才组成的强大的团队,否则要想搞懂如此深奥的中医,连门都没有。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医的神秘与奥妙,终将被人类彻底。不过,在此之前,任何对中医的否定性态度和无端攻击,都是轻狂的和对人类伟大成果的不负责任。

中医通经络能治脏腑的病吗?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相互为用,相互克制,相互滋生。没有某一条经络就只管腿或只管心、或只管肝,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通过经络治疗脏腑疾病这些年被一些搞养生的无限放大,打着子午流注的幌子,到处招收学员,通过短期培训,无知的说在某个时间段敲打某个经络,这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谬,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中医很少提及子午流注,但并不代表他们不用;整天把子午流注挂在嘴上的,把经络挂在嘴上的基本上都是按摩店、推拿馆、理疗馆的那些经过三两个月培训的所谓养生大师。

对于身体各脏腑功能严重虚弱者,应先注重经络疏通还是通过中药调理呢?

一,先补能量

二,其次通经络

三,再服中药

我们做原始点按推处理的,如果遇到身体虛弱的患者前来按推处理,首先先喝一些温热开水或姜汤,再用温热的物品帮助其温敷身体一段时间,然后再帮其按推。

中医的经络到底是什么?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人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炙(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

简单的说,经络就是以手,足三阴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关于什么是经络的问题,我们节选《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的一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就应该基本能够明白什么是经络了。这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第一篇“认识经络”的一部分。

通读《黄帝内经》我们会发现,古人在认识人的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疾病的传变以及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把经络放在核心位置。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也是祖国医学最伟大的发现。经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及再分支,较经脉小而丰富,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内连于脏腑,外连于肢节,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与四肢体表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和孙络等。

经脉非人力之所能度量到的,但是死后解剖是可以见到的。多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一直试图寻找经络,至今没有人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很多人不相信经络的存在。现代人提出了很多关于经络实质的学说,但其说法都不尽完美,甚至不正确。我们不认识经脉,所以在寻找上是有一定困难的。自古至今,人们一直把经络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并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经络是存在的,但不是谁都弄够感知的,也不是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感知的。李时珍:“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真人”能“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有一些人比如练习打坐或者练习站桩的人,有时能够感觉到经脉的运动,只不过多数人不知道经脉的循行,因而被忽略,其实练习站桩目的之一就是锻炼经络。可以这样描述经脉:触如琴弦,感如串珠。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素问·调经论》:“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灵枢·小针解》对经络进行了恰当的解释:“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里所提到的“节”指的是“节段”,是说明十二经脉呈节段性,“节之交”指相邻节段交会,而交会之处是络脉渗灌各个节段的部位,总计三百六十五个节段交会。这里的“会”指的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穴位,每一个节段交会都是神气所游行出入的地方,节段有病必然影响到整条经脉,而且使经脉有虚实变化,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对经脉进行补泻来调节。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脉位置较深不容易看到,病态时经脉发出的络脉往往出现聚集而形成结。经脉呈节段性,即相邻穴位距离较远的经脉节段。

经络并非独立存在,经络与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血管、神经、肌肉、汗腺、淋巴管以及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等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牵扯,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结构的整体性,影响着组织的正常代谢、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的传导与传递。

从现代解剖组织学研究看,人是一个由皮肤、结缔组织(筋膜)、血管(脉)、神经、淋巴管、肌肉、骨骼、器官脏腑等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的结构精细、巧妙、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整体正是通过结缔组织的连接保持其完整性,而经络循行于结缔组织之中,与结缔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有结缔组织的地方就会有经络。在尸体解剖看,经络只是一种简单的连接组织,即结缔组织中的一部分,然而在活体的结缔组织内是有体液充满其中,这个体液不仅仅包含组织液,也应该包含行走于其中的细胞成分,即我们所说的气血中的“气”以及“营卫之气”等,这里的组织液和细胞是通过自身特殊结构上的“通路”或“通道”,按照自己的规律流动或者前行的。因此,结缔组织不仅是为其它组织提供营养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体对外防御的重要屏障。身体的每个组织、器官都有丰富的结缔组织,这些结缔组织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包括皮肤表层下方,各个器官的外膜和系膜,器官内部及门部,围绕神经周围、血管周围、淋巴管周围以及肌肉组织内外等,也可以说,结缔组织遍布全身,经络也会随着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因此可以说,中国医学是以经络为中心研究人体结构、疾病发生和治疗的一门科学。

另外,在《黄帝内经》里有多处讲到“经隧”,“经隧”的意思应该指的是经脉和络脉的所在空间,即经络所在的隧道,经隧内的组织结构都应该受该经络管辖,营卫之气行走于经隧之内。因此,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立体的角度去看待经隧、经脉、络脉以及其分布或者管辖范围。

经络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抵御外邪,调节阴阳,维持机各部的相对平衡。因此,经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同时,经络还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作用。经络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疾病的诊断和辨证归经,针灸治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素问·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这正是《黄帝内经》对经络功能变化的精彩叙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