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需要注意哪些四季运动的误区?

四季运动有其不同的运动误区,这也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因此,喜欢运动的男性有必要对照自己的运动,如果有误区,应尽快改正。

1.春季锻炼拒绝大汗淋漓

进入春季,气温开始慢慢回升,男士们健身的热潮也开始回暖。春天确实是人们进行户外健身活动的好时光,一些科学适度的户外活动将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功能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肌肉和韧带也都比较僵硬。因此,春季刚刚来临的时候,进行体育运动主要应该以恢复人体的机能水平为目的,注意适度,不能盲目追求运动量。有些男性朋友对春季锻炼有误解,认为和往常一样,运动到浑身大汗才能够达到目的。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这样确实能够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但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气温条件下,在健身运动中身体活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吹拂又没有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很容易使身体受凉感冒,并能够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在春天,身体需要一个阶段的调整才能适应较大的运动量。这时如果突然加大运动量,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损耗。普通的锻炼者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就很可能忽视了对身体损耗的及时补充,影响锻炼效果,不能达到锻炼健身目的。

在这里提醒男性朋友,进行锻炼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放松,防止因为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2.夏季有“防”要牢记

垂钓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男性朋友所喜爱。但在垂钓活动中,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也有可能对您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眼睛损伤。水面像镜子一样会反射太阳光,当垂钓者长时间注视水面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反射至眼内,使视网膜温度迅速上升,导致视网膜损伤,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或出血,出现异物感、刺痛、畏光、结膜水肿充血、眼睑痉挛等。

日射病。垂钓者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诱发日射病,出现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严重者会导致痉挛、晕厥等。长时间日晒还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如出现红斑、脱屑、起疱、色素沉着、湿疹等。

蚯蚓病。蚯蚓是多种病菌的宿主,当垂钓者被鱼钩划伤后,病菌会趁机侵入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蚯蚓常携带的革兰阳性短弧菌对人体危害最大。

垂钓者若在有血吸虫的水域中垂钓,极易感染血吸虫,引起血吸虫病。

为了防止这些危害,喜爱垂钓的男性朋友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备一顶太阳帽,以便垂钓时遮挡阳光;垂钓时注意视力调节,经常向绿阴处眺望或闭目休息片刻。如出现前述症状应立即停止垂钓,及时就医。垂钓时还应注意卫生,不要在被污染或有血吸虫的水域钓鱼。接触蚯蚓后应仔细洗手。当手被鱼钩划伤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并包扎好,以防各种病菌感染。

炎炎夏日,游泳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项运动。它既能防暑,又能增强体质。但如果忽视安全和卫生,则很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夏季游泳莫忘“五防”。

防淹溺。游泳时,一定要摸清水域情况。即便是熟练掌握游泳技术的男性,也不应到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此外,必须学会自救与救人。如果游泳时不慎落入深水区,应尽快采取仰卧位,头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溺水者被救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内的淤泥及呕吐物,对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者,应立即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防抽筋。游泳时,如果发生腿脚抽筋,切莫惊慌失措在水中乱蹬,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脚趾抽筋时,用两手强行掰开脚趾往下按压;小腿抽筋时,用手握住小腿按摩,将脚趾向脚背方向拉伸或用患脚使劲向下蹬踹,可制止抽筋。之后应立即上岸,通过晒太阳等方式使肢体暖和起来。

防耳道炎。为了保护耳部,游泳时下水前在外耳道涂少许抗生素软膏,可以保护皮肤,减少水的浸渍。游泳后应将耳内残留水擦干,以免耳内潮湿促使细菌生长繁殖。

防结膜炎。不要去不清洁的水域游泳。游泳后用洁净洁水洗脸或3%硼酸水洗眼,或用0.25%氯霉素或利福平眼药水滴眼,每天4~6次。

防皮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游泳后应常规用清水冲澡,更换衣服。若出现皮疹,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秋冻”锻炼要适宜

谁都知道“春捂秋冻”这个道理。除了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和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对多数健康男性来说,“秋冻”还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质下丘脑,也只有在接受气温变化的刺激下来增强体温的调节能力,提高机体的耐寒抗菌能力,进而为适应寒冬的到来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的恒温环境只能使人的热适应能力下降。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质下丘脑,一旦与寒冷接触,就可能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从而容易导致疾病。

体温调节能力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加以提高的。从秋天开始的耐寒锻炼就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给自己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包括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又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

要进行冷适应。从秋天开始,要逐渐培养用冷水洗手、洗脸,喝冷开水的习惯。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而且效果显著。但需注意每次冷水冲洗后,要用干毛巾擦。

4.警惕冬练“双刃剑”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过量或不适宜的运动能伤害身体,甚至造成猝死,在冬天的晨练中尤为突出,不可不防。所以冬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季节适应

深秋初冬,天气乍寒,尤其是大风过境,寒流降温时,一些人对寒冷的“应激反应”强烈,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微小血管收缩,容易造成心血管意外。一般经过4~6周后,进入真正的冬天,机体适应了低温,反倒相对安全些了,这就是“冷适应”过程。

2.温度与风力

据北京市74万人心血管病10年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都是与平均温度呈典型性逆向相关,即平均温度越低,则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越高。研究表明:当从室内走到室外,受0℃以下的冷空气直吹面部,可立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升高,造成心绞痛发作。因此出门前要做好保暖措施。

3.生物钟节律

按生物钟现象,人体在下午4~6时,心血管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其次为上午10时以后,最差是清晨6~9时。因此,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则一天的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则宜选在下午4~6时活动,或在上午10时以后外出,尽量不要凌晨冬练,因为这时交感神经张力急剧升高,心血管负担最重。大雾天气不仅空气污染重,且湿度过高使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变少,也不宜晨练。

4.运动量

冷天本已使机体耗氧量增多,凌晨又是危险时刻。因此老人冬练运动量要相应减少,不然容易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运动,结果适得其反。

5.饮食调养

提高机体防寒能力的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及充足水分。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作用,使机体不怕冷。充足的水分能保证机体有良好的循环,不易冻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