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排卵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排卵期出血

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称为排卵期出血。

[临床表现]

月经中期(排卵期)出现规律的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持续半天或几天,可伴有轻搬腹痛或腰酸。

[诊断]

1。有典型症状。

2.基础体温双相,出血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转化期间。

排卵期出血

经常有一些年轻的女士正常月经过后,隔一个星期,阴道又会出现有少量血流出的现象,色暗红或鲜艳,没有特殊气味,一般没什么特殊感觉,有时会有腹胀感,到当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原因,心里很紧张。

其实,这并不是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可怕的病理变化,而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即女性在两次月经中期,由于卵巢排卵而引起的少量阴道出血。

女性正常的月经多为28天一30天(亦可前后波动3天一5天)来潮一次,行经期多为3天一5天(亦可前后波动2天)。卵巢有规律的排卵是正常月经的根本保证。女性卵巢有2个,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输卵管的后下方,产生卵子和性激素,维持女性的正常月经生理和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女性,一般每月有1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出成熟的卵子,排卵的时间多发生于两次月经的中间,大致在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女性的一个月经周期可简单划为4个时期:

1. 行经期,即月经来潮至干净的一段时间;

2. 排卵前期,即月经来潮至排卵前的一段时间;

3. 排卵期,即排出卵子的的一段时间;

4. 排卵后期,即卵子排出至下次月经来潮前的的一段时间。

其中排卵前期,卵泡逐渐发育至成熟,并分泌雌激素和少量孕激素。雌激素使出血期的子宫内膜逐渐修复而使出血停止,并随着雌激素分泌量增加使修复后的子宫内膜逐渐增厚(称之为增生反应)。排卵前,雌激素水平达高峰,排卵时,成熟的卵泡破裂,卵子排出,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得受雌激素营养而呈增生反应的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出现少许出血。正常情况下,这种出血极为短暂(约1小时一2小时),且只能在显微镜下窥见白带中有红细胞。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很快塌陷闭锁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及少量雌激素,使处于增生反应的子宫内膜继续增厚(称之为分泌反应)。如果没有怀孕,则黄体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4天即萎缩而失去功能,体内雌、孕激素同时下降,使得分泌期子宫内膜失去激素营养而完全脱落出血(称之为月经)。一般来说,短暂而少量的排卵期出血不必治疗。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或反复不愈,则可视为月经不调的一种现象。

发生排卵期出血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1.性激素分泌失调,使得排卵时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而使出血明显。

2.子宫内膜慢性炎症或卵巢表面炎性增厚,使得排卵时子宫内膜充血明显,出血不易自行停止,或炎性增厚的卵泡表面破裂出血较正常量增多,并随输卵管蠕动反流至宫腔,经阴道排出体外。

出现肉眼可见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可为几小时,或3天一5天,但极少达到7天以上,严重者也可淋漓不净直至下次月经来潮。有的出血量极少,点滴即净,或为带中夹血,一般情况下极少达到月经量。出血时可伴一侧下腹胀痛不适或隐痛或疼痛明显,甚至牵扯腰骸部及股内侧。症状出现可每月连续发生或隔月发生1次,有的人每年中有几个月发生,有的人一生中只出现一次这种现象。反复发作的排卵期出血会影响妊娠,如果是这样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下面通俗的给大家做一下总结:

排卵期出血是每位女性朋友都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出血量很少,肉眼不能观察到,但有的人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

排卵期出血,有的人一生可能就出现一次,不必太在意。

多次出现的症状轻微者可经自我调养而愈,可多食龟、鳖、鱼、虾、乌骨鸡、黑芝麻、鸡蛋、蘑菇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清补之品,少食油炸煎炒、辛辣香燥助火之品,避免荤腥油腻、过甜食品,避免用脑过度、劳累及情绪波动等。

症状严重和反复发生者,应该到可信赖的诊所医院找专业医生诊断治疗。

无论出现次数的多少与症状的严重程度都必须做好经期、排卵期出血期间的个人卫生工作,遵循各项保健措施,做到禁忌盆浴、房事等,以避免致病菌上行感染。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提高抗病能力。

为什么在排卵期会有出血的现象呢

你好:

排卵期出血

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称为排卵期出血。中医学称之为“经问期出血”。

[临床表现]

月经中期(排卵期)出现规律的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持续半天或几天,可伴有轻搬腹痛或腰酸。

[诊断]

1。有典型症状。

2.基础体温双相,出血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转化期间。

[治疗]

1.西医药治疗:已烯雌酚0.25-o.5nmg/日,排卵前3天开始服用,血止后1—3天停药。

2.中医药治疗

(1)肾阴虚: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怕法:滋肾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生地、女贞子;早莲草、生山药,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O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2)湿热内蕴:经间期阴道出血,色红、质黏,或带下夹有血丝,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秽臭,胸脘痞满,口中黏腻,口苦心烦,纳差,小腹坠胀,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方药:白术、生苡仁、川牛膝、樗根皮各15克,黄柏、泽泻、车前子(包)各10克。

中成药:固经丸。

(3)血淤: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黯、有小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质紫黯或淤斑淤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淤,调经止血。

方药:生地15克,赤芍、桃仁、当归、丹皮、枳壳、龟板(先煎)各10克,三七粉(冲)1.5克。

中成药:血府逐淤丸。

[预防与调养]

I.注意经期及产后保健,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盆腔感染。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

发表评论

  • 文章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http://www.ghzszy.com/down_51_p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