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人如果不进行锻炼,会导致心脏功能持续恶化,进一步降低运动能力。适当运动能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防止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但是要提醒大家,运动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心血管病人应积极进行科学锻炼,并遵循以下原则:

1. 切忌憋气,不要大口喘气。心血管病人可以从事低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但要避免憋气。因为憋气会使胸腔压力升高,影响心脏的充盈,导致外周供血不足。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脑缺血和心绞痛。

有些人在运动时喜欢大口喘气,这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比较危险。很多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就是因为过度深呼吸诱发心脑血管收缩,最终导致心肌梗死、脑出血和其他意外的发生。因此,大口呼吸与锻炼时的“吐故纳新”并无绝对联系,还是要慢吞吞的循序渐进才好。

另外,在很多人眼中,体育锻炼更像一种自我挑战,认为必须要“苦练”。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锻炼时可能会出现某种不适,但绝不应该是疼痛或者不舒服的感觉。假如运动中出现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应立即终止运动并及时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人跑跑步、打打球,只要不受伤还是很自由的。但是对上了年纪的人和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体育锻炼需要认真策划一下。不妨请医务人员做个简单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判别一下是否存在一些无症状但不适合运动的隐匿性的疾病或危险因素,据此制定出有效的运动处方。

2. 适合有氧运动。只要不超过体力范围,散步、慢走、快走、爬楼梯或缓坡都适合心血管病患者。但是,举重、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运动,由于强度较大,必须通过憋气产生爆发力,不适合心血管病患者。

3. 延长热身时间。健康人一般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即可,心血管病人可延长至15~20分钟。建议先从下肢、大肌肉群做起,增加血流量,再做上肢、手部肌肉运动,幅度不应过大。

4. 若有不适,逐渐放慢动作。如果出现头晕、冷汗、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就应该停止运动。但是,要注意不能马上停止动作。正确的做法是逐渐放慢,症状缓解了再休息,否则身体无法适应。

5. 下午4~6点运动。秋冬季节下午温度适宜,空气中含氧量高,比较适合心血管病人运动。清晨气温偏低,应延长热身时间。

6. 运动强度根据心率决定。心血管病人运动时需要达到目标心率才能起到效果,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年龄)×60%~80%,超过目标心率意味着运动量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每周运动3~5天,每次20~30分钟。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实属“有氧运动”。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羽毛球、打太极拳、跳绳、跳舞等。

患者可根据身体的适应性和爱好进行选择,运动频率为3-4次/周,30分钟/次。

为什么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疾病风险?1、氧气获取充足

有氧运动可以为身体获得足够多的氧气,氧气浓度影响着人体的代谢,体内细胞需要氧气才能充满活力。因能促进血管内层分泌扩张血管的物质,继而促进血液循环,因此也有利心脑血管。

2、降脂、促进代谢

有氧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让血管保持松弛状态,减少血栓和斑块的形成。运动时间需持续15-20分钟以上,脂肪才开始慢慢消耗。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代谢类疾病,最忌“脂肪堆积”。坚持有氧运动能降低血脂含量,控制血糖含量。

3、改善心肺功能

锻炼时可提升肺活量,增强肺功能。维持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泵血功能。氧气给心肌细胞良好的代谢环境,保持应有活力。

更多健康知识,关注【健安生活】!欢迎点赞、分享、关注。

存疑的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可关注后邀请小编回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