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是哪个年代
应该是四季养生吧,十二时辰养生,推断应该是远古时代!
二、《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很多养生方法
介绍第五章的四时养生:
第一节 万物荥生之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养心在乐
春季养生,养身在动
春季养生,养肝在睡
养生,当心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节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长
夏季养生,气壮需先理直
夏季养生,边疏泄边避暑
第三节 敛气宁志之秋季养收
秋季养生,从“心”开始
秋季养生,先灭燥气之火
秋季养生,需冻更需动
第四节 去寒就温之冬季养藏
冬季养生,去寒就温做足疗
冬季养生,闭藏进补进行时
老年人在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旺盛,阴气不足,是中风、肠道疾病、中暑的高发季节因此老年人夏季养生非常重要,现在就介绍下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让老年人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季。
夏季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季节,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夏季与五赃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要重视养心,养阳为夏季养生的关键。
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之按摩保健
夏季在人体主心、脾,故心、脾气自然旺于冬季,而热、湿邪最宜伤及心脾两赃,使心、小肠、脾、胃的功能失职,故夏季的按摩养生应以心、小肠、脾、胃经上的穴位为主。可选用阴郄、丰隆、三阴交、梁丘、足三里、后溪,肾俞,命门,关元,百会,劳宫,合谷,天枢,上巨虚,膈俞、脾俞等穴进行按摩
三、黄帝内经中关于居住环境的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这句话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中医认为,如气候变化异常,超出了人体调节功能的能力,或因人体调节功能失常,不能适时调节时,就会引发疾病,主张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说明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四、黄帝内经四时养金的论述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不适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四时养生法则的理论依据。
2、四时养生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但对于此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历代医家不尽相同。例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即春夏阳盛而易伤阴,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以抑制阳亢;秋冬阴盛而易伤阳,宜多食温热饮食以保全阳气。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于春夏阳虚于内,阳虚则寒,宜用辛热温阳食品以补阳气;秋冬阴虚于内,阴虚则热,宜用寒凉养阴食品以补阴气。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提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阳之气收,少阳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中因文解义地注释云:“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是因于各医家的经验和角度不同而致的见仁见智之论,如果能够充分领会《内经》四时养生之宗旨,就能够辩证地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的实践活动。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宗旨是保持机体内外阴阳协调
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在自然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和维护该状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的目的既然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
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五、黄帝内经关于怀孕的记载?
古时候中医把脉,通过妇女左右手的尺脉就能判断是否怀孕,还能判断男女。
《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言:“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妇女的尺脉跳动力量大而且有力的时候,就能判断怀孕了。潜在意思是:如果左手尺脉比右手尺脉跳动大而且有力的话,就是怀的男孩,同理,右手尺脉比左手尺脉跳动力量大而且有力的话,就是女孩。正常情况下,左右两手的尺脉都是沉脉,沉脉就是要稍微用力按住脉道才会感知到,所以通过妇女左右手尺脉实胜就能判断是不是怀孕,更能判断男女。
这个方法需要同时诊孕妇双手才能对比出来,所以我们会看到高明的大夫把脉都是双手同时诊,这样五脏六腑同时辩证。
这个方法是医家秘传,如果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悟性高,自然明白。那为什么《黄帝内经》里没有直接写明呢?一来,是圣贤怕后学懒散不思考,故意饶了一个弯。只有经过自己悟得的才会珍惜。二来,此等知识怕心术不正的人拿来干坏事,也就多设了一个障碍。
当然高明的大夫即使诊脉判断出男女了,也不一定告诉对方,这个要看情况,否则还会给对方家庭增加烦恼。
现在判断怀孕,更快捷的方法就是去药店买一个验孕棒就能解决,感叹现在科技发展。
六、黄帝内经关于茶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贯穿的观点:天人相应。意思就是要根据季节去调养身体,顺应四季去养生。同理,饮茶也要“看季节喝茶”,春天花茶、夏天绿茶……这就是顺应季节规律和不同茶性,这也应和了农耕文化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这个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快捷便利的生活条件下,身体素质低下、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越来越多。曾有专家这样说过:大部分现代人有一个普遍的共性,欲望太多、功利性太强。所以,得不到的时候,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亢奋、失眠等症状,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中医讲的“升有余,而降不足”所导致的。所以,人也需要一份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当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七、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的经典语句?
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3.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4.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6.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7.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8.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八、关于五四时期的作家?
五四时期的作家有鲁迅,沈雁,冰冰心,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陈独秀,老舍,李大钊,沈从文,叶公超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在白话新诗的倡导和创作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作家,还有胡适,沈一默,刘半农和刘大白的白话散文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是适合当时战斗需要而产生的文艺性的短论杂感
九、黄帝内经中的排通调补固养生理论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调理一项疾病,身体其他的问题也好转了? 人的五脏六腑就像11条鱼,人的血液环境就像鱼缸里的水,鱼长的好不好,是由水的质量决定的。如果其中一条鱼生病了,把生病的鱼换掉、扔掉,或者给鱼看病这就是治疗的方法,就像人生病了,把坏了的脏器切一个、换一个、给坏了的脏器用药物治疗是一个道理。其实我们只需要更换水质,生病了的鱼就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鱼养的好不好是由水质决定的,身体健不健康是看体质。 懂得调理身体的人却说,当时为了调一个病,清理了血液垃圾,没想到身体其他的毛病也跟着消失了。所以治病只是为了一条鱼去撒药,其他的鱼跟着倒霉,调理是为了一条鱼去清理水质,其他的鱼跟着受益。
十、关于养生的句子?
1、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2、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3、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4、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发表评论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这篇文章都堪称上乘之作。http://www.ghzszy.com/sitemap_36.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