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该如何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经过。重症患者会出现腔道出血、脑水肿、颅内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

据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免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虽然有接触后发病的个别病例,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类、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亦可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后病毒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和柏次禽刺螨中分离到汉坦病毒,但其传播作用不确定。

出血热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等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Ⅱ型病毒的感染率能够得到较好地控制和下降。

2.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实验鼠咬伤。

3.接种疫苗:我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Ⅱ型)和乳鼠脑纯化汉滩病毒灭活疫苗(I型),已在流行区使用,几乎所有人能产生中和抗体,但持续3~6个月后明显下降,1年后需要加强注射。但是有发热、严重疾病和过敏史的人不能接种。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谢谢阅读!

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刚刚发现了一例出血热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同车的29人被医学观察。正好赶上疫情还没结束,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231例,其中1人死亡,而2019年整年,全国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364例,死亡7例。

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症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经老鼠传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严重急性传染病。

在我国,致病型汉坦病毒主要为黑线姬鼠(野鼠)所携带的汉滩型病毒和褐家鼠所携带的首尔型病毒,除了这两种老鼠外,其他种类的老鼠几乎不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主要是野生老鼠。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型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率较高。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暴发于春季农作物种植的时候,另一波暴发出现于秋季。

主要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接种双价灭活的HFRS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要重新开始免疫。同时需要说明的是HFRS疫苗是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HFRS。

我们该如何防治?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个人应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等)接触;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染,所以没有必要有更多的担心。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疫情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