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发的猪痘病究竟是什么病?该如何确诊和防治呢?

夏季多发的猪痘病,是一种急性的热性传染病,只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及体外寄生虫,就会逐渐好的。

一、发生猪痘的原因

猪发生猪痘,是两种原因引起的:

1.猪痘病痘,这种病毒仅仅只能引起猪发病。

2.痘苗病毒,这种病毒不但能引起猪发病,还能引起牛、羊等很多种动物发病

二、发病症状

发病的病猪,体温升高、精神差,食欲差,眼里鼻里有分泌物。

在身体毛稀皮薄的地方,如腹部、四肢的内侧的皮表,开始出现深红色的硬结节,长成象半个球一样的脓疱,很快变成棕黄色痂块,10天左右脱落,遗留白色的斑块而全愈。

三、发病特点

1猪痘多发生在30~45日龄的仔猪和断乳小猪,成年猪抵抗此病能力较强,发病很少。

2.潜伏期:3~6天。

3.毒苗病毒感染发病:2~3夭。

4.整个病愈过程:10~15夭。

四、痘病毒的特点

1.痘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40~60夭

2.猪痘病毒在猪群中的存留时间可以很长。

五、防治方法

有一年,我养的两个刚买来不久的小猪同时发生了这个猪痘病,我自己的姐夫是兽医,除了郎舅无好亲,一点都不错,他听说后马上到我家来看了一下猪,叫我不用急,给我讲了一统这个病的情况,并告诉我怎么做就可以了:

1.把环境卫生搞干净一点。

2.把猪圈里消点个蚊香消灭蚊蝇和其它体外寄生虫。

3.用0.5%甲醛液涂抹患处,一天3~5次。

我照他说的那样做后,猪儿很快病就好了。

前言:猪丹毒是以急性、热性而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发病后的猪临床表现为:急性型会出现高热及败血症状;亚急性型的皮肤则出现紫红色的疹块;而慢性型则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症状。

人类也会感染猪丹毒,称为类丹毒。本病几乎遍及全世界,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发生,经过多年的免疫接种,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近年来发病又有增多的趋势。

一、病原猪丹毒杆菌,又名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的革兰阳性小杆菌。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病料中的细菌通常以单在、成对或成从排列,而在心内膜的疣状物上,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存在。

本菌为微需氧菌,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在血液琼脂或含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更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长出的菌落,在45°折射光下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有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I型)。各型的毒力差别很大,光滑型菌落的菌株毒力极强,菌落小呈蓝绿色;粗糙型菌落的菌株毒力低,菌落较大呈土黄色。中间型菌落表现为金黄色,毒力介乎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明胶穿刺,细菌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明胶,此为本菌特征。经琼脂扩散试验确认本菌有25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1a和2型。

猪丹毒丝菌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盐腌或熏制的肉中可存活3~4个月,而在被掩埋的尸体内还能存活7个多月,土层内能存活35天。本菌对石炭酸抵抗力较强,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1%漂白粉、1%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3%来苏尔等均可很快杀死本菌。丹毒杆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类药物感,对硫胺类、氨基糖苷类不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不同年龄的猪均具有易感性,发病率最高是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但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则很少发病。一些禽兽类也有发病报道,但非常少见,人类也会因创伤被感染而发病。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其次是病愈猪及健康带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肾、脾和肝,以肾的含菌量最多,主要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到体外,污染土壤、饲料和饮水等。健康带菌猪体内的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和回盲口的腺体处,也可存在于胆囊和骨髓。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为24.3%~70.5%。多种禽类和水生动物体内可分离出丹毒杆菌,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经皮肤创伤感染。当带菌猪恶劣环境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可乘虚侵入血液,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吸血昆虫和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4)、流行特征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北方地区,7~9月份发病率高,秋季以后逐渐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运输等)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雨之后,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会发生暴发。

三、临床症状人为实验感染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短的为1天,也有长的达到7天才发病。

(1)、急性型(败血型) 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体温突然升至42℃以上,寒颤,减食,有时呕吐,病猪虚弱,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后期出现拉稀。发病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大小和形状不一的红色或暗红色斑,以耳后、颈、背、四肢外侧较多见。开始时用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5日,可达80%~90%的病死率。未死猪转为亚急性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只有抽搐的神经症状,病程最多不超过1天。

(2)、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以良性耐过。其发病症状比急性型轻,明显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疹块。初病时食欲减退,口渴便干,时而呕吐,体温高升至41℃以上。发病1~2天后,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疹块,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红色,压之不褪。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势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下陷,颜色减退,表面结痂,经1~2周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也可转为败血型而死亡。

(3)、慢性型 一般是由急性型或亚急性疹块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三种病型。皮肤坏死一般会单独发生,但关节炎和心内膜炎往往在同一头的病猪身上并发。病猪的食欲及体温正常,但猪体会逐渐消瘦,全身衰弱及生长发育不良。

①.关节炎型 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多发性。初期受害猪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甚至发生跛行。急性炎症消失后关节多为变形,单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虽然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可延续数周或数月。

②.心内膜炎型 病猪食欲时好时坏,消瘦,不愿活动,呼吸加快,体温正常或稍高。听诊有心内杂音,心跳加快,强追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

③.皮肤坏死型 一般发生在病猪的背、耳、肩、蹄及尾部等处。皮肤充血、出血肿胀、隆起、坏死、干硬呈黑色。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似一层甲壳。坏死区的范围有时很大甚至占据整个背部皮肤,而有时又仅在部分的耳壳、尾巴末梢和蹄处发生坏死。病程约经过2、3个月后坏死皮肤脱落,进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瘢痕而痊愈。如继发感染病情更为复杂,病程同时延长。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 主要以败血症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肝肿大,暗红色。牌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红色或暗紫红色。肺淤血、水肿。心内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有时可见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胃肠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

(2)、亚急性疹块型 多呈良性经过,内脏病变与急性型相似,但程度较轻,其特征为皮肤的疹块。

(3)、慢性型 慢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菜花样赘生物,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使瓣膜变形。

慢性关节炎初期为浆液纤维素性关节炎,关节囊肿大变厚,充满大量黄色或红色浆液纤维素性滲出物,后期滑膜增生肥厚,继而发生关节变形,成为死关节。

五、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2)、细菌学诊断 急性型应采取耳静脉血、肾、脾为病料,亚急性型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型采取心瓣膜赘生物和患病关节液作病料。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仍不能确诊时再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

(3)、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生长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凝集试验等。

六、防治 (1)、治疗 早期治疗有明显效果。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霉素也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使用猪丹毒菌苗。

①.疫苗种类及使用方法 常用的疫苗有GC42和G4T(10)弱毒菌苗以及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免疫期均为6个月。GC42弱毒苗既可注射又可口服,7天后产生免疫力。G4T(10)弱毒苗只能用于注射,注射后7天产生免疫力,注射后7天内,有些猪会出现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反应,一般经2~3天可自行恢复。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注射后14~21天产生免疫力。我国还生产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肌内注射,免疫期为6个月。

②.免疫程序 仔猪在60日龄前后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在常发病地区或猪场,3月龄时就应进行二免。

③.种猪 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配种后20天以内的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不能接种。

④.在接种弱毒疫苗前3天和后7天内严禁使用对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3)、发病后指施 立即对全群猪测体温,及早检出病猪。并对病猪隔离治疗,死猪应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舍而暂未发病的猪,可适量注射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消灭后,进行一次大消毒,并注射菌苗以加强免疫。立即淘汰慢性带病猪,以防止带菌传播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公共卫生 人感染猪丹毒杆菌称为类丹毒,多发生于兽医、屠宰工人、渔民和厨房工人,是由于处理猪丹毒病猪及其废物、加工鱼类及野生动物体时,不幸受伤而感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