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告诉我,艺多不养身:十六岁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为了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起早贪黑,锄禾日当午,扎扎实实当了四年农民,刚学会种田种地,每天工分从三分长到六分,却转行当教师,四年的种庄稼手艺算白学了。
当了两年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为了“不误人子弟”,拼命学习,刚渐入佳境,被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认可,又参加了中考进入了交通学校,老师的手艺算又白学了。
学校毕业,拿到了毕业证和汽车驾驶证,没听老师和同学劝阻,丢弃了坐机关的机会,选择了驾驶长途货车。一晃又是四年,年年得奖奘,安全公里三十多万,带了两个半徒弟,成为了高产、安全、骨干分子,却因为身患坐骨神经病,不得已还是坐机关,开车的好手艺又算白学了。
在交通运输部门坐办公室,学习交通管理、企业管理、安全管理、机关管理、汽车维修管理,才得心应手,又调进市政府职能局工作,这两年的手艺又白学了。
进行政机关又从头学习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稳定下来,总算有所成就了,却通知退休了。
可惜了一辈子学那么多手艺,件件都可以维持生计,如今赋闲在家,上述手艺一个都用不上了,还真是“艺多不压身”和“艺多不养身”了。
跋山涉水走了许多弯路,这就是多彩的人生。
“艺多不压身”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说会的手艺多了可以不必拘泥于一处,任何地方都可以讨到生活,饿不死。假如在古代,你会打铁,会织布,会伐木,那么自由选择比较多。
个人认为这句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适合于现代,主要适用于古代,这主要是由于,在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 分工不是特别明确,很多时候学习一项谋生的技能可能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所以一个人身兼好几种谋生技能是很可能的,这就大大的增加的选择的自由度。但是在现代,专业细化,每个领域除非经过大量的学习训练和长时间的积累,否则都难以达到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状态,(当然,天才除外)。所以如果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不同的技艺不如将时间集中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门更好,很多时候10万小时定理也是如此。
你会的越多,选择越多,越自由。如果这几年打铁不赚钱,你可以织布,如果织布不赚钱了你可以伐木。在古代看来,所谓的织布,打铁,其实就是“艺”。但是在现代,如果你想当码农写代码,我觉得从小学到大学加上基础知识至少你要受10几年的教育,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当然,你也可以卖苦力,不过这就称不上“艺”了。这就是纯粹的苦力活。
不过我觉得有一种情况适用于“艺多不压身”,这主要是这几门“艺”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或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其他的技艺可以增进自己老本行的技艺。比如说,码农学习数学学得多了可能编程自然就会好了;比如说一个作家如果历史学的多了写作的时候对一些典故更容易信手拈来;篮球运动员练习练习健身可能对抗的时候更厉害。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是艺多不压身。巴菲特的好搭档芒格曾经提出过一种观点:要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会扩大自己的视野。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芒格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他是一个投资人士,投资的时候可能分析大量不同的情况,这时候可能需要有很广泛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 所以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可能提供不同的视角,更容易判断准确。所以芒格说的对,对投资人士来说,可能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真的比专门学习投资学的知识更有效果。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我觉得还是将你学习数学的时间花在写作上可能对你的提高更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