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怎么捂才算捂对了?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暖要捂,秋凉要冻。这是一句养生俗谚,很有道理的。做人要懂得防患未然,会治未病,不要病来才治。人都想要健康少病长寿,那就要学会养生,懂得养生之道,明白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

一年四季最明显最重要的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适者生存。人要了解自然,适应自然,遵从自然之道不违背才好。春从冬来,冬冷春暖,冬多穿衣,春暖脱衣,但在初春,常常天气反复无常,时暖时冷,俗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几变。所以,不可一暖就脱衣。谚说,带食不饿,带衣不寒。在天气冷暖无常时,一暖就脱衣,突然反冷,就易受冻着凉而生病。所以在春天要捂,这捂就是指不要轻易随便的脱掉一冬衣,还要捂一陈子,以防受冻而染病。到春深寒冷走远,真正的春暖不冻了才可一步步减衣。这是教人养生防病的,应当记取不逆。

秋从夏来,夏热还在,秋有凉意,也不要急着多穿衣,人热多穿衣也易致病。所以秋天以少穿衣凉一下为好。到秋深真凉无热了,才逐步添衣防凉。这也是在讲养生防病之道。这是相对的,辨证的,合理的,值得学习师承的。春捂怎么捂,各有说法,总的说,是以不被冻着受寒染病为要,不轻易脱衣为是。

(1)春天养生误区:

古话说的好:“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捂”,从古代传承下来就是一种养生之道。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热量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俗话说,“春天的天儿像小孩儿的脸,一日变三变”。一旦气温突变,各种呼吸系统的疾病以及春季传染病就会乘虚而入,尤其是小孩的抵抗力比较低,初春时急着减少衣物,很容易着凉生病。所以春天适当的捂一捂,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医生说了,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那么春天里究竟怎么捂呢?

一、“春捂”关键要捂好五个部位。

1.头部。春天风大,平时要戴帽子、围围巾,减少热量散失,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迎风直吹。

2.背部。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

3.腹部。要少穿低腰裤和露脐装,平时可用掌心对着肚脐双手用力搓热揉腹,帮助气血运行。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4.腿部。穿衣不露脚踝,不穿短裙,防止腿部着凉,提升自身免疫力。

5.脚部。睡前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做好足部保暖才能暖遍全身。

二、春捂既要掌握好度,更要看温度。

医生提示:“春捂”一定要掌握好度。“春捂”不是让人穿更多的衣服,也不要捂出汗,捂出汗反而对身体不好。入春后最短要“捂”15天左右,一般情况下,气温小于15度,不能少穿衣,要继续“捂”。气温大于15度,可以考虑减一点衣服,持续7天以上可以考虑结束“春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