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运动康复在国外需要非常系统的培训,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之后出来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有资格成为物理治疗师,现在国内行业比较乱,很多人都是冲着这块蛋糕来的,但是相对于总体康复师的水平,专业出身的康复师的优势会比较明显。

可能在初期的时候,很多在市场上培训的康复师会有很多一招鲜的治疗方式,并且有很多见效比较快的方法,很多方法很实用,但是相对于长期来说,或者说相对于比较困难的病例,专业人士更有可能去解决,并且今后的发展会更加深入。

要知道运动康复和其他职业一样,最基本的还是系统的基本功,或许学习一招鲜的方法很快就能上手,但是有多少非专业人士会沉下心来系统的学习练习这些专业出身的本科四年所不断学习的基础知识架构。

当然我也见过有非专业出身的人会沉下心来去学习,却补上哪些基础知识,之后在慢慢进入到专业领域中,当然这些人是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所以,最后看到底谁厉害,还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会努力的去系统的学习,去努力的构建自己的专业完整构架,而不是学了很多的技术,有很多的认证,却只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套路的问题,不会应变,一招鲜只能用来忽悠不懂的人。

希望此篇文章给你帮助。

2018年4月15日堪称“马拉松春运日”,有至少43场马拉松在全国各地进行,有超过26万人群参与其中,除了路跑行业的火热之外,全民健身的背后,运动康复也正在成为火速蹿红的赛道。

2018年4月12日,根据国务院当日发布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健康中国”战略被进一步摆上台面。该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要发展医联体、“互联网+医疗”。

“全民健身”的话题已是见缝插针于各类体育事业与产业的发展中,并且与之直接相关的健身、路跑等行业也深受资本青睐,但是在“健身基因”薄弱的我国,与运动伤病的预防与治疗直接相关的“运动康复”虽然非常重要,却面临黯淡的现实。

运动康复:背靠1亿人的巨大市场

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医学、健康等多领域交叉的专业,指根据骨骼肌肉损伤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和愈合进程,借助器械、徒手手法操作、患者主动运动等方式,帮助其在身体功能和精神上获得恢复。

运动康复所针对的人群包括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和骨科术后患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姿势不良者、长期制动者、静坐少动者等。

早在2014年的那份“46号文件”,运动康复领域已被划上重点:

“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第四次全民健身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3,2015年,这个数值上升到3.9964亿,而据公开数据,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亿,已超过我国“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的目标,可见国民体育健身意识得到普遍性增强。

而根据专业人士估算,这个群体中约有1/5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运动伤病,这也意味着约有1亿人有运动损伤和疾病方面的治疗服务需求。

就整个康复领域而言,截止至2016年,我国的市场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人均约15元),而美国康复医疗市场为200亿美元(人均80美元),相差6倍之多。

而在背靠1亿人的市场潜力面前,入局者及投资者却是寥寥,根据生态圈记者调查走访及公开资料数据,体育产业生态圈统计了目前国内运动康复市场的一些基本情况:

(生态圈不完全统计,数据来源调查采访及公开资料)

根据上述统计及相关调查,我们发现国内运动康复行业现状的几个特点:

实体运动康复为资本入局的主流方向,其次是器械类及App类;

2016年热度高,入局者多,但资本层少,近两年热度降低,但融资金额却显著上涨,可见部分观望者已开始找准时机进入赛道;

在获得融资的4家实体运动康复企业中,体创动力、弘道运动医学已拥有医疗资质,脊近完美也正在申请医疗牌照;

未获得或未公开融资者占近2/3,其中实体运动康复机构占到82%以上,其中有医疗资质仅有尤看、唯宝在内的极少数;

布局城市以北京、南京、上海为主,整体上,覆盖南方城市较北方多

我们也可以看到,早在2006年就有入局者,而十余年过去,随着政策、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运动康复这条赛道却迟迟难以盼来春天。

2013年进入市场的抒坦运动康复中心,如今在全国已有三家康复中心,北京两家,海南一家。整体运营良好,单店日均客流量在40人左右,客户主要为有相关需求的职业运动员、运动爱好者和普通大众。

国家网球运动员汪宇佳在抒坦进行运动康复

虽在行业中站到了发展前列,但是盈利状况似乎没有理想中美好,抒坦运动康复CEO王坤告诉生态圈记者,“目前运转的资金主要来自初期合伙人投资以及经营利润所得,要想做成行业的领导者,就要有资本的进入,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抒坦现阶段的目标是在北京开立一家新的康复中心,并在运营的第二年实现财务持平。

而2016年拿到数百万天使轮融资的健行者,如今也只有北京一家门店,目前线下月流水大概在三十万左右,其创始人李明威告诉生态圈,收益来源除了线下的实体店收入,也有线上入驻千聊、知乎等平台的知识付费收益。

健行者运动康复中心

2014年开始做实体运动康复的泰德复健,目前主要为国家乒乓球队、国家田径队提供运动康复服务,此前已有七八年医疗诊断技术经验,虽然背靠意大利Human Tecar的先进运动康复技术支持,但盈利状况目前不算乐观,泰德复健董事戴如君向生态圈表示,其现阶段营收刚好能养活团队。

行业人艰难前进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荆棘和挑战,又有没有加速行业发展的破局之道?

遥望运动康复市场蓝海:世界上没有简单事

1、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2004年,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副院长及运动康复中心主任矫玮,执笔向中国教育部写了三次申请,终于创设了运动康复专业。2005年,北京体育大学成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创设和首批招生院校。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到2017年9月,国内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4所,包括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每年每个院校招生的规模在30到120人,但是全国累计毕业人数不足3000人,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大。

我国某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在学习康复实践

而且在行业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多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并没有选择对口工作,一位2010级北体相关专业毕业生告诉记者,约有一半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康复本专业工作。

目前我国主流的运动康复师中80%-90%为体校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出身。行业人士表示,他们虽然也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但跟真正的医学相差甚远,而医学院出身的康复师又对体育运动了解不深,这导致现实是我国专业运动康复师人才及专业机构的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具有康复治疗师技术资格的约有3.6万人,每10万人口的物理治疗师数量为2.65人,而欧洲的该项数据为平均60人/10万人口,美国为62.8人/10万人口,德国为68.7人/10万人口,香港为36.4人/10万人口。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康复师资质发证机关有十多个,权威性有待考察,另外考试的准入门槛各地也有差异,这导致该资质的真正拥有者其实并不多。

健行者创始人李明威告诉记者,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康复师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是我们自己培养,形成了一套康复师培养体系,希望让康复师可以更快上手,更好地融入团队当中。”

除了康复治疗师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行业内的管理人才也面临供不应求的景况。对此,抒坦运动康复中心CEO王坤表示,最大的挑战来自管理运营团队的搭建。在目前整个行业还没有打开的形势下,大众对于运动康复行业的认知有限,这导致真正有经验、看得懂并且想进入这个行业进行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

2、体医脱节,医疗背景更受资本青睐

据了解,中国目前最好的运动医学中心北医三院,其运动医学与康复科并不在一个体系,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在国内最好的运动医学医院,也不一定拥有真正专业的运动康复科。

一位正在健行者运动康复中心进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的篮球培训教练告诉记者,自己曾是CUBA山西大学队的篮球运动员,9年前左腿因为同样的伤在当地医院康复科进行了康复,效果不是很好。前段时间在打球时再次受伤,由于山西没有很好的运动康复中心,只有医院的康复科,所以这次专程从山西来到北京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曾在国内有过四年内科医生职业经历,并在欧洲从事近20年医疗相关职业的泰德复健董事戴如君,在2010年接触到运动康复行业后,意识到这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体医脱节。

戴如君向生态圈介绍到:“这是目前中国运动康复市场的一个巨大断层,反观国外,虽然也有纯粹的物理治疗师,但是其教育是纳入在医学教育体系之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和医疗可以有很好的结合。”

一位在英国攻读体能训练专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英国公立私立的康复机构、骨科诊所、物理治疗师,功能健全、分工细致而完善。就诊的过程是,全科医生把患者推荐到骨科、康复、物理治疗、正脊等不同功能的运动医学诊疗分支,然后根据其伤情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者预防手段。在这样的体系下,体医结合密切而自然。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强调“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而“体医融合”也成为运动康复、康复医学的重点关注方向。

在这样的情势下,也就不难看到前文的统计中,拥有医疗背景的康复机构更受到资本的青睐。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之下,拿到医疗资质对新兴的运动康复机构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在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149号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够100张的医疗机构,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而这一要求国内目前的绝大多数康复机构几乎都无法满足。另外在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排水、消毒、康复师数量、助理治疗师数量、临床经验年限上等也都有一定要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医疗资质的前提下,未来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接入也难以实现,于是相应的服务价格也很难下来。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内一些知名运动康复中心的疗程单价在400-700元每次,一般最少一个疗程是12次,费用在4800-8400元左右,多数人的康复情况是在两个疗程及以上。

这就导致,这些年来国内无医疗资质的运动康复机构们其实处于艰难前进的环境中。

3、援引外籍康复师的“真相”

据生态圈记者调查了解,在本土专业康复师资源稀缺的行情下,一些运动员或者高端运动人群会选择外聘引进国外康复师资源。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康复师的服务价格往往高出本土5-10倍,比如本来1小时500元的康复治疗如果聘请这些外籍康复师价格可能会达到5000元。

诚然,在国内运动康复行业市场化和体系化没有足够完成的情况下,康复师得不到更高的利益回报,也就很难出现本土高质量的康复师,于是给了这些优秀的外援进入市场的机遇和空间。而另一方面,国人若隐若现的“崇洋媚外”心理也给部分“徒有其表”的“假外援”浑水摸鱼的机会。

一位拥有国外康复行业职业经历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帮助国内一家康复机构面试来自海外的康复训练师,给他们的薪水在2000欧每月(约合人民币1.5万元),而这家机构再把康复师价格翻番卖给国内有需求的运动康复人群。而事实是,这些康复师一方面针对病人的实践经验很少,另一方面其资质证明很多并不是来自国家部门机构,而是当地一些很普通的培训机构,并没有权威性。

“这个高端运动人群,潜意识里会觉得外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也有能力花更多的钱买这些服务,但事实是这些‘假外援’可能不仅没有本土康复师做得好,反而使用手法不接地气不适应中国人的体质。”

运动康复的星辰大海: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2017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举行例行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将再新增五类独立设置的机构类别,进一步简化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程序,目前正在起草制定相关标准,这五类包括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而文首也提到国务院近日发布的“要发展医联体、‘互联网+医疗’”政策,相信在政策红利的大背景下,运动康复市场的发展有望在近年内实现进一步切实的发展。

另外,基于运动康复的医学特殊性,行业也可往更为安全的市场化机制发展。国外康复行业往往术业有专攻,单个团队人数并不多,很少有大而全的公司,但是每个个体会做精一两个方向,随着长时间的市场运作,各方在自己的领域都非常专业,渐渐也会形成一个相对良性的生态体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缺漏的领域,也就成为新入局者努力的方向。

而深耕国家运动队康复服务的泰德复健也看到,大众化服务是必然趋势和目标。戴如君表示,“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国内很多情况是太着急,基本业务都没做好,然后很快就黄了。应该先做好内功,打好基础,获得更专业的口碑和认可。等运动康复真正普及了,相信有实力的会脱颖而出。”

时间,是众多受访企业在被问及“运动康复市场会爆发吗?”这一问题时所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市场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行业也就会慢慢发展起来。”

而我们也相信,运动康复市场的星辰大海,不是海市蜃楼的虚幻,终将乘风而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