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进补有什么注意的吗?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补冬 不可盲目“进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合理进补水果 寒冷的冬天给自己适合的进补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饮食的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在这个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丽来。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梨:梨是冬季水果中的首选,它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梨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缓解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等症较为适宜。除此以外,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梨性寒冷,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适合的量:一天吃1个梨是营养最易被吸收的。 ■适合时段:饭后2-3个小时是最适合的。 ■吃法:可以洗净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块煮冰糖梨水可以润肺止渴,还可以榨梨汁喝。 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如有钠低者,做菜时,口味稍偏咸,即可补充。

【冬天进补有什么注意的吗?】冬季进补的注意事项;1、进补应有针对性: 进补必定是为虚而设,绝不是宣扬每一个人到冬天都要吃补药,特别是那些年轻体壮,体质强健,无病无痛的人,或有良好的耐寒代偿能力的人,就不需补,也不必补。若这种人进补,不仅无益,反生其害。 这在从古至今的医学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如中医古籍记述有一个人,因进补大量地黄(补肾)引起突然死亡,所以古人早告诫:“误用致害,虽人参、甘草皆毒药之类也”。近来有过服人参致盲和人参杀人的报导,河南省健康青年,煎服红参30克(800毫升),十分钏后出现头晕、烦燥,视物昏花,语言错乱,神智模糊等中毒症状。在国外,美、俄有人经常大量服用人参,俄国曾有一人服人参酊500毫升致死。所以必须强调,进补要根据体质和病情辩证。俗话说: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2、补应适度: 补的目的是补其不足,借以恢复和增强体内正气,则可以驱邪外出。如果进补不足,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太过,也会产生副作用,如果服人参过量,会引起中毒,称之为“人参综合症”(精神亢奋、头痛、烦燥、饱胀、汗出等);过服鹿茸,会引起燥热、面赤、脱发等;过食地黄会引起胸腹胀满,喘气、便溏等。更不能蛮补,特别是对待儿童,中医对儿童生理特点认识十分精粹,指出为稚阴稚阳,易虚易实的特性,一般说来,不可盲目给孩子进补人参、燕窝之品,现在报刊杂志上报导儿童性早热及肥胖症,特别是前者,与许多好心的家长盲目给孩子进补不无关系,这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卫生舆论的重视。现在的幼儿,无论在先天后天以及预防治病等环节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和优厚的条件,故儿童体虚现象是极少的(不排除少数重症),总的来说,冬令进补,对少儿不宜。.3、补应得法: 一方面要注意有无禁忌症,如当时患感冒、闹肠胃病、得支气管炎等急性病时,则不宜进补。第二要遵循“通补则宜,守补则谬”的原则,即补而不腻,补而不滞,补而不守,补的同时要配合宣通的药物,才能无害。第三,要防止“闭门留寇”,由于补药多分别有收敛、止血、止汗、步泻、缩尿、固摄等作用,则不利于病邪的驱除,故进补不忘驱邪,不忘治病,并给病邪以出路,使其排除在体外。第四,进补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缓缓图效。特别是定制膏剂、丸剂的患者,在请医生拟定处方之前,应按方药先煎3-5剂,感觉有无副作用,然后再修定处方,制成膏剂或丸剂,以供长期服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