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损伤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1.2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6]: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害。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7]: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张和手术室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医院内一般病室均能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8]: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
在工作领域中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张情绪。据调查发现[4]: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最多的时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