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得病影响生计,又没有条件往大城市跑,农村医疗的出路在哪里?

农村医疗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过我相信很多人对农村医疗条件的真实状况一知半解。所以我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来表明我的看法。

前段时间和几个闺蜜一同去广西的小山村度假。我们玩得很开心,但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返程的前一天,一位闺蜜在夜里发了高烧,我和另一个闺蜜把她送到村里唯一的“诊所”看大夫。

闺蜜被送进去的与其说是一家诊所,不如说是一间休息室!因为那里并没有什么医学仪器可以使用,只有几把凳子,一张桌子和一个药柜,主治医师更是没有任何资质证书……落后,是我对乡村诊所的第一印象。

幸好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热感,简单处理休息后闺蜜就恢复了过来。回家的路上,闺蜜们心情还算不错,而我却高兴不起来,关于乡村医疗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在这次下乡过程中,我认识到许多山区村落的医疗条件仍非常落后,感冒发烧、肚胀腹泻这些小病可以治,那如果村民们患上严重一点的疑难杂症,村医们该如何是好?

看过新闻,我们都知道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正在逐渐提高,但真实的水平是一种怎样的概念?恐怕不少人都说不上来。

后来,我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朋友,了解到的乡村医疗实际情况是:乡村患病群体多为老弱病残以及儿童,而许多疑难杂症的治愈率是很低的,用药质量低和缺少仪器设备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是首要原因。他们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小型诊所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治疗。

而且据我所知,乡村医院的数量也太少了点,往往几个村子之间只有一两家诊所可供使用,交通不便也是阻碍村民接受更好的治疗的重要因素。虽然闺蜜的发烧被那位大夫治好了,但我还是对那里的治疗水平不太信任,假如附近有条件稍好的医院,我是说什么都不愿去那家小诊所的。

对,和我的担心一样,其实村民们同样有这种担忧。大家对问诊医师的信任度仍旧处于非常低的状态,留在村子里的医师,文化水平不算太高,而有资质的医生都在城市医院,这和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非常地相似。

还有,患者自身所能承担的医疗费用更是少之又少。人们害怕进医院接受治疗,因为那可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久而久之,“仇医”心理就代表了村人对就医看病的戒备。有人曾做过有关乡村患者对就医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90%的病人患了小病不敢来医院看病而会选择硬扛。

一方面,落后地区的医务人员待遇差,缺乏硬件设施,治疗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有病扛着”这种拖延心理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进城就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再加上医患纠纷频发,乡村医疗的出路真的令人堪忧。

不过,就在前几天,我却在网上看到了农村医疗新的希望。这次是企业的跨进——在这种问题频发的乡村医疗现状下,中国平安代表着企业的力量迈进乡村医疗的大门。

刷头条时,我了解到中国平安和今日头条联合推出的“三村同行者”公益短片计划。正值公司成立三十周年,中国平安将正式启动总公益投入为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三项扶贫工程。

我对其中的村医方向比较感兴趣,因为体会过一次就知道,那种无助迷茫的感觉真的困扰着许多人,而且这次中国平安的“村医工程”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中国平安决定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贫困地区新建或升级1000家乡村诊所,完善乡村诊所认证标准、医疗设施,改善诊疗条件,把城市的先进医疗经验应用到乡村。

同时,中国平安将通过 “平安好医生” 等线上平台在全国中心城市招募各专科优秀医生,上山下乡或通过远程形式为全国10000名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提供远程培训、义务讲座等服务内容,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说到平安好医生,这是一个中国平安2015年上线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它以医生资源为核心,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医患实时沟通,包括预防保健、导医初诊、预约挂号等诊前服务,以及复诊随访、康复指导、慢病管理、用药提醒等诊后服务。通过这个产品,将可以迅速得募集和培训起一大批合格的乡村医生。

平安好医生的出现,带给农村医疗的是一种更快捷的方案。有了标准化的诊所和有经验的医生团队,再加上平安好医生的平台,这就将城市农村医疗资源真正做好了接洽。而这,或许就是农村医疗的出路。

顺便再说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去找《白医生的苦恼》这部纪录片来看,它比较贴近真实地再现了乡村医疗的现存问题以及对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开展后的情况,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关于农村医疗问题新的看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