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各类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加,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各类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无论对学生本人和家庭,还是对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都是非常之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心理教育工作实际开展情况不尽人意,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现状及主要困难  (一)“重智育 轻心育”观念尚未转变。不少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组织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仍以学生成绩为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保障机制和政策尚需完善,国家对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没有作硬性规定,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就不尽相同,很多心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专职专业心理教师严重缺编。目前我市心理教师缺编严重,“专职稀缺、兼职不专”现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心理教育的需求。据统计(以南雄市为例),全市专职专业心理老师只有3人,尚缺约46人,大部分学校心理教师由班主任、校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方面,兼职心理老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职务,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和地位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兼职心理老师没有经过系统、长期的专业培训,很多老师都是无证上岗,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无从下手。  (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不规范。未设立心理教育专项资金,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不规范。少数学校还未设立心理专用场室,相关硬件设施配备不足,远达不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同时存在一室多用、无心理咨询专用室以及只挂牌不使用等现象,学校心理教育场室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四)校外心理专业机构缺乏,转介渠道不畅通。我市政府部门伤未设立校外青少年心理辅导站、社区心理辅导点等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普及和预防,当发现严重心理问题个案需要转介专业机构进行深入辅导和治疗时,却没有转介渠道。目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学校无专职心理教师、校外无专业心理机构”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常态有效发展。  二、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制定刚性政策,督促各级领导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是此项系统工程的关键工作,因此,相关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心理咨询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出台一个刚性的规范体系,建立相应评估标准,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督导检查,提高各级行政领导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强化专业培训,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使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无法真正的开展和落实。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为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政策保障,着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且专职教师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同时,建立系统培训计划,不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场室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不是摆设,它有着自身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每所学校拨放专款,专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规范场室建设标准,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制定并完善场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其功能与职责,为全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畅通校外转介渠道,构建心理网格服务体系。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侧重普及和预防,如遇严重心理个案需要及时转介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建议政府部门建立校外心理辅导中心、指定一所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精神卫生科或心理治疗门诊作为辖区精神卫生技术管理机构,鼓励具有专业资质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制度,整合卫计、综治、教育等部门资源,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格,打造全民心理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惠及面窄、接纳度低、预防干预性差等问题。

1、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初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要构建完善的指导网络,善于发挥多方力量。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指导,就得让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务处去做。一些造成行为失范的心理问题的指导让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去解决。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方力量是班主任,许多指导工作靠他们去做。5.要善于区分问题学生的类别。有些学生的问题的成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有些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平低下引起的。对于道德因素引起的问题学生,我们对他进行心理指导往往徒劳无功的。要由政教部门去解决。6.要积极地为指导对象创设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在矫治、预防层面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反复的失败形成的(如学习困惑),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自信心,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许多良好心理素质(除耐挫素质等外)的形成也很需要成功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使良好心理品质尽快形成。7.要遵循心理指导的各项原则,不能随心所欲。特别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应坚持有关原则,只要坚持“助人自助、助人自主、助人抉择”这一指导思想,才能使咨询工作有效开展。8.做好心理指导与德育工作的结合、渗透,挖掘切入点、结合点,使两项工作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