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在各中小学普遍开设,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从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干预模式,逐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a686964616fe59b9ee7ad目前我们中小学校受校舍条件、师资条件以及教育观念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适宜的场所。尽管我们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地方课程,用课程标准来促使学校重视此项工作,但是中小学受其办学条件的限制,或受其办学理念的影响,不少中小学仍将学生心理咨询室与卫生室合并,一个屋子挂两块牌子,但是屋内的环境设置则完全按照卫生室的布置来进行,一张床、一个药品柜,一个体重秤,每一件物品上还都盖着白布,这种纯医院的环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式。

  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少足够的专业师资。现在中小学受其编制影响,没有设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是由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甚至是校医兼任。这些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没有上岗资格证,不能系统把握心理学理论,不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不能准确、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且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或校医不如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如果再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很难与学生沟通,学生不能真心与老师交流,老师仅靠观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有的学校设有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心理咨询室等,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对策与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三是中小学心理教育缺少差异性。随着地方课程的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将心理实践活动处理成课堂讲述内容,以传统的课堂讲述向学生灌输心理认识、心理感受,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后再死记硬背,这与心理课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群体性班队会、讲座、讨论活动向学生进行积极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但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不同,心理感受是有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就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强调差异性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逐步形成既重视积极地发展性心理教育,又能够针对学生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的合理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以政策或行政文件的形式细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标准。根据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布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前培训、考核、认定制度,责成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认定;或者像上海一样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项专业职称进行定期评审、考核,吸引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与引导,多设计一些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体验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