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想学习心理学,在教学中利用儿童心理学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我应该怎么做?

有时关靠心理学看孩子自是他们的想法,如果你是为了他们的想法而着想可以学学,相反反而让他们讨厌起来,不能改变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要想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作为老师,要负很大的责任。关键在课堂上怎么让学生觉的课上的有趣。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名叫《老师的“绝”活》 文章里讲他们在课堂上怎么把课讲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再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每个学生上课感觉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囚牢,等着下课。
到现在我还没听过,看过哪个老师是用心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学生是无知的!要让学生学好,就要去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课上有趣。请教下学校里的老教师,学学他们的经验。 有时常与学生做游戏等亲近他们,他们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上学生打闹等,必须以“严”的方式去处理,不去管的话,课上完有多少人有听?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缘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过的一次“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一旦明白这一规律,教学中就会提示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应为长远的学习或应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这样,知识保持的才长久。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趋向成功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量的特点。质的和量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就会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当趋向成功的倾向占优势时,学生就会选择更有价值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知识可以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就会有较准确的了解。另外,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往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以及学生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他将做什么。比如,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就能更准确地预测这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行为预测必然伴随着行为的干预。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