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有两种划分方式,按照组织形式分为自主登山和商业登山。按照攀登方式分为阿尔卑斯式登山和喜马拉雅山式登山。
商业登山没什么好说的,自主登山下也可以再以喜式登山(或围攻式)和阿式登山划分。阿式登山,顾名思义是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攀登方式,可以说是传统攀登方式。阿式登山提倡最快的速度,最轻便的装备,安全的攀登。主要适用于海拔较低(6000--)的山峰或BIG FACE型山峰。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人数一到三人。随着现代登山的兴起,以及攀登装备的轻量化发展,也有不少登山界的大神以阿式攀登喜马拉雅山区8000米级的山峰,而且高海拔阿式化也越来越成为趋势。
喜马拉雅式,最开始是一群欧洲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区攀登时使用的攀登方式,商业登山基本都是喜马拉雅式。喜式登山少则5,6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组织分工非常明确,商业形式以十一某商业团队组织攀登雀儿山为例,参加攀登的队员被分为A,B,C,D,E,F组,以单组来说,登山公司提供高山向导,协作,运输工具,高山厨师,高山医生,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装备租用以及马匹背夫租赁。并且高山协作会提前假设好路绳,运送物资,提供摄影服务。根据客户要求可以按1:1到1:5不等安排高山协作,费用当然也不一样。非商业形式以某大学登山队攀登玉珠北坡二号冰川为例。队员均为本校学生和教练,当然复杂一些的山峰会安排至少一名高山向导,以前清登协会强制安排联络官,现在不清楚了。队员根据分工分为:探路组(先锋组),修路组,运输组,冲顶组,后勤组,有时候还有摄影组。各组分工不是那么明确,有些人员是重合的。那么喜式自主登山的基本过程就是这样,(从大本营)探路组负责探路,然后修路组带路绳上去修路,运输组运送营地物资,建立C1,C2,(根据路线难度和长度建立营地,比如珠峰要建立7个营地),冲顶组负责冲顶,这是A组,A组冲顶完毕后,根据天气和队员体力组织B组,C组。运气好,后勤组还是有机会冲顶的。喜式登山的总体节奏慢,需要大量的物资,长时间的等待。
关于适应海拔。高海拔攀登,适应海拔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阿式登山适应海拔比较灵活,一般就是尝试附近难度海拔较低的山峰。而喜式登山,基本就是在计划登山路线上下来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