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肌肝(CREA)指标高110umol/L(标准:44.5-106umol/L),其它指标和尿常规均正常
尿蛋白(PRO)
正常
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质(小于或等于0.15g/24h)。
血红蛋白(Hb):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 (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01(0%~1%)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0.1)×10*9/L
淋巴细胞(0.8~4.0)×10*9/L
单核细胞 (0.12~0.8)×10*9/L
均红细胞体积(MCV):
手工法 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手工法 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 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32%~3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 11.5%~14.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