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的特效穴位有哪些?

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是针刺安眠穴,无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大椎定位: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处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陶道定位:俯卧,或者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神堂定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3寸处。安眠定位: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计二穴。

脾胃的保健穴位有哪些?

对于脾胃问题,“三分靠治,七分靠养”,为大家推荐几个最为简单易行的艾灸调养脾胃的重要穴位,艾灸调养脾胃取穴如下:

1、足三里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中医界公认的,治病、养生、保健的第一大穴。宝宝、孕妇、男性、女性、老人都可以艾灸。:足三里穴位于U骨下缘3寸,胫骨前部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

《黄帝内经》中说:“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下陵三里”就是足三里,而对于“阴有阳疾”,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我们采取比较通行的说法吧,认为它代表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上的一切病症。实践也证明,六腑的一切病症,都可以取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主消化疾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2、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

中脘穴是“后天之本”,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地方。正因如此,中脘穴对于连通脾、胃有重要作用。脾胃疾病一般由气虚或气血堵塞引起,艾灸中脘穴,可疏通堵塞和补足气血,全面调理脾胃,加强脾胃功能,特别对运化不良的胃部消化问题有特效。

中脘穴是治疗胃病的专家,适宜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3、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

内关穴主治三大疾病,一个是心脏方面的疾病,一个是神智方面的疾病,第三个就是主治胃方面的消化系统的问题。胃疼胃胀,呕吐,吞酸,胃里嘈杂腹胀,等等消化系统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内关穴,尤其包括胃炎,胃溃疡,还有一些食道的疾病,也可以选择这个内关穴。

4、丰隆穴

丰隆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脉分出的穴位,能沟通表里两经之气血,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一升清一降浊,而艾灸丰隆穴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丰隆穴属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脾湿祛痰的效果。

5、公孙穴

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穴是我们脾经的一个络穴,一络通二经,所以公孙穴既治疗脾的问题,还治疗胃的问题,就是脾胃病都可以利用公孙穴进行治疗,包括我们的消化不良,腹胀,胃痛,吞酸呕吐等等这样一些消化系统的问题,都可以找公孙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