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弘扬抗疫精神

、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去。积极运用专业所长,科学战“疫”。奋勇当先,支援地方医疗救护。

2、成立心理服务队伍,提供心理咨询,撰写防控科普文章,保障民众心理健康;积极创作抗疫防控主题作品,提升宣传效果,弘扬社会正能量。

3、成为社区防控志愿者,值守卡点、检测温度、统计信息、宣传发布信息,协助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社区健康的防护墙。

4、成为生活保障员,购买药品、分拣蔬菜、搬运物资,搭起了民众正常生活的保障桥。

扩展资料:

1、“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基因,弘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奋进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风尚,推动着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2、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勇于担当、忠诚尽责的英雄事迹,挖掘蕴藏于战疫故事中的精神实质,从抗疫典型中选树好人,创新传颂方法和载体,讲好抗疫故事。

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充满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那些不断跳动的数字,那些不断闪现的镜头,那些不断更新的消息,这场疫情每时每刻的变化都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内心。疫情的来临,不仅威胁着公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公众心理健康,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家庭旅行没有了,春节的各种聚会取消了,不能约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乐,并且还要经常被逼着洗手、戴口罩,学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在行为上,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二、面对疫情,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心理防护?(一)留心观察,及时掌握情况新闻、网络、视频关于病毒、疫情、死亡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一下子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焦虑、恐惧就有可能通过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晚上频繁醒来、哭闹,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总是问:“妈妈、爸爸,你不要离开我好不好!”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他们对事物小心翼翼,饭量减少。或者,突然变得很胆小,平常很喜欢玩的玩具或游戏都不愿意参加了;还有可能出现尿床、反复吸允手指、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出现以上反常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二)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一是不能将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只有家长表现得从容淡定,孩子才能从你的身上获得更多放松的信息。同时,也要允许孩子表达恐惧,当他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耐心的倾听,陪伴。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劝他们不害怕,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二是对孩子要包容、有耐心。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难免会产生更多摩擦,要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耐心教育。晨昏颠倒、游戏过度是许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现象,对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发火,也不宜立即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适度打游戏不仅能增进孩子生活的乐趣,也能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玩手机也是“00后”少年的重要行为特征,通过手机孩子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关注游戏内容。(三)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管理

厄疫情期间其实相对于学生来讲,影响还是不是很大,因为毕竟他们也没有工作,嗯,待在家里也是一样的学习啊,但主要就是对他们来讲可能是失去了一个活动的自由,比如说不能随便的出去,或者说在学校里要遵守校规,要带好口罩之类的。 啊,所以我觉得对学生要做好心理疏导,主要是首先跟他们讲道理,要告诉他们在疫情期间我们适当的控制自己的出行,会有什么好处,然后疫情的危害是怎样,如果不控制会造成什么样的一个后果,所以作为学生来讲,我觉得相对还是比较能听从老师的一些意见和指导,同时也是你有科学的认识,这个事情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好做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