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证论治
1. 辩证要点
干燥综合征是因人体津液亏损,造成局部或全身出现以干燥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可致多脏器受损。其临床辨证,首当辨其虚实表里。大抵感受外邪(燥热之邪)致病者,多属表属实,起病急,病程短。而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弱,失治误治,久病及里者,耗伤肺、肾、肝、脾、胃之阴液,致阴虚津亏者,属里属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里虚证再复感外邪者,多属虚中夹实之证。临床详辩主次,分别论治。
2. 治疗要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燥者濡之”。《临证指南医案·燥》提出治燥“其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干燥综合征以津亏液耗为主要矛盾。故本病治疗应以滋阴润燥为大法,再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配合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健脾益胃、补益肝肾等治法。
3. 分证论治
3.1 燥热犯肺证
证候特点:眼干少泪,口干唇燥,唾液量少,饮水不解,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以咯出,常伴有发热、目赤多眵、面红烘热、头身疼痛、关节隐痛、溲赤便结等,舌红苔薄黄而干或有裂纹,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浮。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一贯煎加减。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须、火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云苓、南北沙参
加减:兼有风热表证者,加用栀子、淡豆豉、大贝母等。咯血、鼻衄者加侧柏叶、仙鹤草。咳嗽者加桔梗、桑白皮、浙贝母。便秘者加瓜蒌仁、麻仁。关节痛者加虎杖、鹿衔草等。
中成药:可服用羚羊清肺丸、养阴清肺膏(口服液)。
3.2 脾胃阴虚证
证候特点:舌干口燥,干呕呃逆,进硬食需用水送下,或饥不欲食,或胃脘隐痛,或牙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健脾益胃,养阴生津。
方药:益胃汤、玉女煎、增液汤加减。
沙参、麦冬、玄参、石斛、生地、玉竹、白芍、知母、当归、黄精、甘草
加减:兼有便秘者,除加用生大黄、麻子仁、肉苁蓉、枳实、厚朴等润肠通便药物外,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原则,酌情加用蝉衣、葛根、升麻等宣利肺气,养阴润肺。腹胀纳差者加焦三仙、白扁豆、莱菔子。咽干口燥者加花粉、芦根。
中成药:可服用养胃舒颗粒。
3.3 肺肾阴虚证
证候特点: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咳嗽少痰,心烦少寐,骨蒸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清肺益肾,滋阴生津。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地、熟地、麦冬、玄参、百合、沙参、青果、阿胶、桔梗、贝母、知母、山药
加减:口咽干燥甚者,可加芦根、甜柿霜、乌梅。阴虚内热者加地骨皮、鳖甲。
中成药:可服用麦味地黄丸、百合固金口服液等。
3.4 肝肾阴虚证
证候特点:眩晕耳鸣,口干目涩,视物模糊,两胁隐痛,爪甲枯脆,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舌红苔少或无答,脉沉弦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生津。
方药:一贯煎合左归饮加减。
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沙参、麦冬、首乌、白芍、旱莲草、木瓜、山萸肉、桑椹
加减:眼干涩,视物模糊者,加石解、女贞子。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首乌藤、灵磁石。口干、五心烦热者加玄参、地骨皮。盗汗者加浮小麦、煅牡蛎。
中成药: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麦味地黄丸等。
3.5 气阴两虚证
证候特点:口干眼干,神疲倦怠乏力,自汗盗汗,食欲不振, 舌红少苔, 脉沉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增液汤、生脉饮加减。
太子参、淮山药、麦冬、白芍、生地、山萸肉、五味子、丹参、黄精、炙鳖甲、五味子、玄参、炙甘草
加减:自汗盗汗明显者加黄芪、白术、浮小麦等。乏力明显者加黄芪。口干明显者加葛根、乌梅。
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生脉饮等。
3.6 瘀血阻滞证
证候特点:口干咽燥,眼干目涩,但欲漱水不欲咽,头晕目眩,皮肤粗糙,色暗发斑,四肢关节疼痛或屈伸不利,皮肤结节红斑,舌质暗少津,或紫黯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生津。
方药:增液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玄参、当归、生地、赤芍、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牛膝、鹿衔草、穿山甲、甘草
加减:瘀血较重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等。发颐者加瓜蒌、夏枯草、贝母、牡蛎。
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