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都应该吃什么,有什么习俗。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

习俗: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

推荐饮食:增辛,少酸,养肝脾。牛肉,香菜,菠菜,鸡肝。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习俗: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推荐饮食:防上火,护肝脾。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习俗:惊蛰前后要种大蒜。

推荐饮食:宜清淡,增免疫,防传染。豌豆,黑米,海蜇,荸荠。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习俗: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推荐饮食:解春困,健脾胃,防干燥。红枣,淮山,银耳,党参。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习俗: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推荐饮食:养肝脾,防流感,吃野菜。菊花,荠菜,燕麦,茼蒿。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推荐饮食:护肝脾,防湿邪,祛春火。香椿,土茯苓,豆芽,海带。

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习俗: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推荐饮食:增酸,减苦,重养心。食醋,木瓜,鸭肉,山楂。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习俗: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推荐饮食:吃苦尝鲜,健脾化湿,推荐食材。黄瓜,薏米,樱桃,黄花菜。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习俗: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推荐饮食:雨水多,宜清淡,祛暑湿。扁豆,西瓜皮,茄子,冬瓜。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推荐饮食:清心解暑,健脾养胃。绿豆,苦瓜,猪血,乌梅。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习俗: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推荐饮食:祛湿热,养心,防腹泻。丝瓜,黄鳝,西红柿,葡萄(干)。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习俗: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推荐饮食:吃苦,防中暑,冬病夏治。生姜,莴笋,猕猴桃。

立秋: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流传着“摸秋”的习俗。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推荐饮食:祛暑清热,多酸少辛,养肺。柠檬,芝麻。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习俗: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推荐饮食:吃温补食物,饮食宜清淡。海蜇、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豆类及奶类。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推荐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红薯、小米、鸭肉、核桃、木耳、蜂蜜。

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习俗: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推荐饮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黑木耳、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习俗: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推荐饮食:养阴防燥、润肺益胃。牛肉、豆类、海带、紫菜、芝麻、核桃、银耳、牛奶、鱼、虾。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习俗: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

推荐饮食:补气养胃。猪肉、牛肉、梨、苹果、橄榄、白果、栗子、花生。

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推荐饮食:增加热量。木耳、蘑菇类、羊、虾、海带、牛奶、豆浆、蛋类、核桃、杏仁。

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习俗: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推荐饮食:调节心情,适宜温补。羊肉、牛肉、白菜、栗子、白果、核桃,香蕉。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推荐饮食: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牛肉、鲫鱼、海参、核桃、桂圆、枸杞、莲子。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习俗: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推荐饮食:胡萝卜、西红柿、梨、猕猴桃、甘蔗、柚子。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推荐饮食:养肾防寒。鲢鱼、木瓜、樱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习俗:大寒准备过春节,“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推荐饮食:保阴潜阳,注意防寒。樱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几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1、立春。立春日民间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

2、雨水。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3、惊蛰。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4、春分。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5、清明。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部分地区有吃清明果的习俗。

6、谷雨。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7、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8、小满。此时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收割小麦、秋田 管理的紧张季节。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 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12、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秋季开 始, 时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不 到, 秋来到” 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14、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15、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 转 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 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 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八月 初一洒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 尽”。 

16、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17、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 显转凉, 夜有寒冷之感。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

19、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来,太阳过黄经为225° 。古有“冬是终了 ”, 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 黄金” 之说。 立冬日 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20、小雪。气温下降, 始飘雪花。 开始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21、大雪。因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而名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 大雪), 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以 水利建设、 整修道路水渠为主, 并开始磨粉, 生产粉条、粉皮, 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 生产等活动。 

22、冬至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是日交九, 此后天气渐入严寒。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因此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此后形成节日习俗。

23、小寒。进入严寒天气,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

24、大寒。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二十四节气(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特定节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