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 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
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 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 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 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 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
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