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科目的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五、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