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俗称,简称“尿感”。通常是说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感染性疾病,如肾脓肿、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输尿管炎、膀胱炎、各种尿道炎等。尿路感染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性别中都会发病,但是症状表现和结局有较大的差别。在尿路感染中,肾脏及输尿管的感染容易并发膀胱和尿道的感染,膀胱和尿道的感染也可以单独存在。
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数为来自肠道的兼性厌氧菌,最常见的是为大肠埃希菌,占尿路感染的绝大多数,其他致病菌还有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茵、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另外,还有结核杆菌、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滴虫、厌氧菌、真菌、原虫或病毒等也会引起尿路感染的,所以说尿路感染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
由于泌尿系统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在尿路中停留、繁殖,所以不容易引起感染。当泌尿系统发生病理改变,身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致病微生物会乘虚而入,从而诱发感染引起病变。诱发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身体抗病能力减弱的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妊娠、贫血、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营养不良、肿瘤及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容易诱发尿路感染。
2.尿路梗阻因素:如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增生或神经源性膀胱等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引起尿液滞留,降低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时。
3.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导尿管、造瘘管、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等操作引起尿路黏膜擦伤或忽视无菌观念,导致致病微生物进入尿路而诱发或扩散感染。
4.其他因素:女性尿道较短,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上行感染,特别是经期、更年期、时更易发生。女性妊娠时由于内分泌与机械性原因使输尿管口松弛扩张,尿液排出滞缓,容易诱发上行感染。另外,尿道口畸形或尿道口附近有感染病灶如尿道旁腺炎、阴道炎时也容易诱发尿路感染。
不论是哪一种尿路感染,都应该在治疗中遵循以下原则,使尿路感染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得到有效治疗,避免炎症扩散加重和慢性化的发生。
1.明确感染的性质:当一个人出现泌尿系感染的症状时,首先必须明确其性质和致病菌,最好是依据尿细菌培和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用药,这是治疗的关键,但是还没有尿细菌培养结果的情况下,可以先根据尿沉淀涂片革兰染色来初步估计致病菌,选择恰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鉴别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由于上尿路感染症状重、预后差、容易复发;下尿路感染症状轻、预后佳、很少复发。所以这两种感染性疾病在治疗上应该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进行治疗来增强疗效以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
3.明确血行感染还是上行感染:血行感染发病急剧,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该选择血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常静脉给药;而上行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应该应用尿液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和解痉药物进行治疗。
4.查明泌尿系有无梗阻因素及诱因:泌尿系梗阻通常是尿路感染的直接诱因,同时感染后若有梗阻存在,感染就不容易治愈,还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和容易复发。积极查找诱因并加以纠正也是治疗尿路感染的关键环节。
5.测定尿液pH:药物治疗前应测定尿液pH。若为酸性,选择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使尿液碱性化以抑制病菌生长,并用适合于碱性环境的抗菌药物。如果是碱性尿液,应该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加乌洛托品等酸化尿液,并应用适应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抗微生物药。
6.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目的,是要达到完全清除在尿路中生长的细菌,治疗时必须注意尿液中要有足够浓度的抗菌药物,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血液中药物浓度,而且尿中浓度要比血液浓度高数百倍,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如果抗生素应用得当,细菌可能在数小时就被消灭,这种治疗需要维持7~10天,再确定尿细菌培养是否转阴;如菌落数被抑制在每毫升几百或更少,停药后感染会很快复发。因此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该持续到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后2周。在抗药物治疗过程中,细菌会发生变异,由对某一抗生素高度敏感突变为有抗药性的耐药菌株,为了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可以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若有感染史、尿路梗阻等诱因存在时,必须延长用药时间,同时适时消除诱因,如手术引流或解除梗阻,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进行治疗。
尿路感染的预防主要是通过针对以上所说的诱发因素进行预防,除此之外,在平时生活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知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补充。
谢谢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