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过程中如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进行有效指导

(1)大学生运动参与目标实现状况表现为积极性较
高,但多数属于个人行为;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不高,对
锻炼效果的评价能力较低,运动处方、个人计划实施存在
随意性,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体育“行为教学”,“重武
轻文”现象严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尤其应该重视体育理
论知识的授课时数,通过课外辅导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体育
锻炼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的诸多环节。
(2)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能够掌握简单的技术
术语,缺乏对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关注:运动技能的应用程
度较低,对竞技规则,技战术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其组织
参与能力急待提高。体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各种有意
义的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动员各体育协会组织成员的力
量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普及
高新体育科技知识及相关规则制度。
(3)大学生基本能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大学生身
体素质选择性得到提高,身体负荷的有效刺激不够;大学
生逐渐认识到多种不利因素对自身健康产生的影响。体育
教师应当在体育课堂中贯彻强调保持正确身体姿态对健康
的保持和促进作用,增强大学生提升个人形象的主观意识
(4)大学生肯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
用,注意体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体育锻炼不是大学生调
整心理状态的主要手段;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没有
得到重视,如恐惧、焦虑、个体差异明显等问题,这与高
校采取“单一的”评价模式有关;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
己的运动能力,其意志品质得到发展。
(5)大学生能够积极了解相关体育与健康资源与信
息,培养了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表现出一定的
合作精神和道德风范;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尤其社区体育
活动参与度不够,认识浅薄,对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健康
事业关注少,尚未做好参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准备。
这个只是其中一部分,下面还有更多,你的这个问题很大学生分很多种,不同年级的不能用一种策略,大学生跟小学生差别是很大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