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 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基本预防 新生儿鹅口疮防治 鹅口疮护理 涂抹药物 清洗乳房 口腔清洁 喂奶时间控制 小儿鹅口疮的急救处理 民间药膳《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编辑本段]检查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糙。 并发症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e79fa5e98193e4b893e5b19e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见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 治疗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编辑本段]预防基本预防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东西后就会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当发现宝宝的口腔里长出白色絮状物时,有的老人喜欢用手或布擦洗口腔,这样做是徒劳的,白斑过几天又会重新长出来。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许多霉菌存在,到了一定时候又繁殖起来。由于弱碱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故可用2%~5%的苏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药冰硼散涂口腔均有疗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霉菌素5~10万单位的液体涂局部,每天3次即可,涂药时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后涂药,以免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到医生处咨询。 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1] 新生儿鹅口疮防治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编辑本段]鹅口疮护理 涂抹药物 宝宝出现鹅口疮时,新妈妈可用2%苏打水清洗乳宝宝患处,再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每日需坚持3~5次,一般轻症乳宝宝涂药2~3次就可以治愈。 清洗乳房 鹅口疮主要通过霉菌传播,新妈妈在喂奶前应用温开水洗乳头,保持乳头卫生。如为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口腔清洁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喂奶时间控制 宝宝患鹅口疮时,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小儿鹅口疮的急救处理 婴幼儿时期,有的小儿口腔中出现白色膜状或点状物,这是一种口腔粘膜霉菌病,俗称鹅口疮。鹅口疮多累及全部口腔的唇、舌、牙跟及口腔粘膜,年龄愈小愈容易发病。 引起鹅口疮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于小孩抵抗力低下,如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造成,也可通过污染上霉菌的食具、奶头、手等侵入口腔造成,故平时应注意喂养的清洁卫生,食具及奶头在喂奶前要清洗干净。一旦出现鹅口疮,可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口疮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口疮多由脾胃积热、心火上升、虚火上浮等因素引起。 脾胃积热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腭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呈鲜红色,患儿常因病损处疼痛而不能进食。脾胃积热型口疮宜选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 1、番茄汁:取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1小时后剥皮,再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取汁含口呐,每日3-4次,每次1小时。 2、糖渍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再暴晒至干,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舌尖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患儿常口干欲饮,烦燥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疮宜选用清心泻火之药膳治疗: 1、茶叶冬瓜汤:取鲜荷汁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水少许调味,饮汤食冬瓜,每日3~4次。 2、竹叶灯芯乳:取淡竹叶6克,灯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兑乳汁中拌匀服用,每日数次,不拘多少。 虚火上浮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呈黄白色,病损周围颜色淡红,患儿常有神疲颧红、虚烦口干等表现。虚火上浮型口疮宜选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取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在碗内加开水浸泡,待银耳泡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适量冷开水及冰糖,放锅内蒸熟,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祝早日康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