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湿疹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给宝宝调理身体?

发生部位

      皮疹多见于宝宝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严重时可逐渐蔓延至全身。一般大多在生后1~3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随着宝宝免疫系统发育的完善,免疫力增强,1岁半以后大多数宝宝逐渐自愈。

湿疹的表现

       湿疹的主要表现是皮肤粗糙,小红丘疹或红斑,严重时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家长常说的爆皮儿)可有渗出(家长常说的流水儿)糜烂及继发感染。

皮肤痒感

        有明显的皮肤瘙痒,宝宝常用手抓挠。因瘙痒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

治疗护理办法

皮肤护理

1、如果湿疹轻,只有轻微皮肤脱屑,可以用保湿的婴儿面霜涂抹保护,比如郁美净、硅霜。

2、湿疹稍重,可以用湿疹膏涂抹皮疹部分。

3、湿疹严重,出现皮肤裂口、渗出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有激素的药膏和抗生素药涂抹。不要惧怕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药膏,以免孩子湿疹加重,经久不愈。

 

微信公众号:儿科徐妈妈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是什么啊?如何护理啊?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 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 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 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 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 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1、针对患儿发热原因,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加强感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2、指导患儿发热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合理喂养,鼓励患儿多饮水。

3、不能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抗生素,需要时应该由医师指导。

[护理评价]

1、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高热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患儿舒适。

2、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及时、有效。

3、患儿及家属了解发热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4、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惊厥、抽搐等。

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充分,患儿发生意外时,抢救及时有效。

宝宝发热,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宝宝降温,要根据宝宝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如果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宝宝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剂,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