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相关研究显示,川崎病患儿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进而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为风湿热,但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上升,川崎病已成为婴幼儿最为常见的导致获得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亦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川崎病同样有可能成为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威胁。此外,国外亦有研究表明,川崎病也是小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在许多国家随着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样效应,最后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最终将会被人类揭开,并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