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儿童哲学启蒙”谢过邀请。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些“跨界”,不过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中分离出去的,再加之“心理健康”又是大伙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我们在此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先请亲根据以下一些司空见惯的事实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石头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植物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动物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之后,那么请接着继续向下看——
毫无意识的植物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脑死亡的病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
以上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己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相——
一切心理活动都与意识有关,都是意识活动的外化。
没有意识,就没有心理;任何心理活动只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
心理活动表现,就是意识活动作用于内在与外在的结果。
据此,我们会发现“心理健康”就是“意识健康”的体现;反之,”心理问题“就是”意识问题“。
除去部分原发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心理问题,意识活动问题是引发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也可能会证明意识问题是引发所有心理问题的真凶)。
所以,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水平决定的,它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由此而来的认知能力上。
所以,万情万绪皆由心起!
这里所说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综合思考能力,既有对外(我以外之物)的思考,也有对内(我本身)的思考,即:能思考物质世界的长长短短,又能思考和窥见自己意识的问题——思考(意识)自己的思考(意识)。
这种思考能力若想得出正确的认知结论与判断,就得保证其不断总结出趋近于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否则认知判断结论就会“失真”,人就会越走越偏,继而引发一系列有关知、情、意的问题。
基于“人是认识一切的主体”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思维活动中“如何认知自我意识”是思考认识一切的核心——会不会“思考自己的思考”,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是确保思谁正确的关键一环。
这又涉及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能力,在此不做展开讨论)。
讲到这里,我们就会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意识问题,尤其是能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确保其客观(尽可能趋近于客观)而不失真,继而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应对,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所在。
因为“儿童哲学启蒙”是做教育的,发现所有问题教育都源于此——失真。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和行为、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心理和行为,也都是这种错误思维方式引发失真的认知结果,继而采取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错误方式导致的。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或是能健康到何种程度,都是由其意识决定的。
但是,不得不说明的是,对任何人的一生来说,只有两个结局——
要么,你被自己的意识所掌控,作茧自缚;
要么,你掌控自己的意识,破茧成蝶。
但愿“儿童哲学启蒙”的以上回答对题主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