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得了绝症,但有一些民间单验方说可能会有效,你会尝试吗?

如果得了绝症,也就是说确诊了,医院的确没有办法了,如癌症等。但是癌症也有很多种,如肝癌,肺癌,食道癌,皮肤癌等等 ,也有许多患者被诊断为癌前期。并非像大家所认识的,沾上了癌就命在旦夕了,少部分患者还是有救的,至于能否根治,目前还是很少的,基本上是一个慢性过程,与癌瘤共存的案例还是有的。夲人认为,找个民间中医试治也是可行的。因为民间中医的思路乃常医所不备,往往能出奇制胜,再者他们也不是乱治,他们也怕医疗事故,并非都是孟浪,因此,不必为自己的安全担优。例如,某女,60岁,五年前因病测出神经元特异稀醇酶为18ng毫升,三月后为23 ,六月后为40,医院无策,经过民间中医治疗,至今维持在20左右。虽然没有根治,但病情并未继续发展,供网友参考。

牡丹花为什么独特?

色:视觉的盛宴

牡丹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隋朝时,牡丹仅有红黄两色,进入唐朝,花色趋于多样,《杨妃外传》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北宋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中,牡丹增至109色。南宋诗人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当时成都的牡丹品种就有65种。明朝文学家薛凤翔的《牡丹史》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多达274种。

牡丹色彩的迅速增加,得益于种子选育的技术。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称:“多种花子,以观其变。”窥探出南宋花匠借助基因突变法培育牡丹新品的技巧。时至明朝,花匠夏之臣指出:“其种类异者,其种子之忽变者也,其种类繁者,其栽接之捷径者也此。”表明当时运用基因突变法和嫁接法培育牡丹新品。

现代学者马未都把中国式审美总结为四重境界,由低至高分别是艳俗、含蓄、娇情和病态等。在人为干预之下,牡丹品种新品层出不穷,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达到了最高的审美情趣,从而推动牡丹“国色”。

味:感觉的聚会

牡丹的“味”是多种感觉的集合。唐末诗人皮日休咏牡丹香:“竞夸天下艳无双,独立人间第一香。”诗句突显了牡丹的色和香。科学研究表明,牡丹的香味源自花瓣中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在醇类、烷类、酯类、酮类等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芳香浓郁,成就了嗅觉的专利。

此外,牡丹的“味”还大有作为。明朝农学家王象晋在《广芳群谱》中记载,后蜀礼部尚书李昊常送友人牡丹花枝和兴平酥油,嘱咐对方:“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浓艳。”首开食用牡丹的先河。南宋文人林洪撰写《山家清供》时,把“牡丹生菜”列为16种花撰之一。明清时期,浙江金华民间做牡丹糕,相互馈赠。此后,人们用“酥煎”、“面裹”、“蜜浸”、“汁脍”等做法,食用牡丹。

《神农本草经》认为牡丹有“除症结淤血,安五脏”的功效。《华佗神医秘方》中,与牡丹有关的方剂多达22种。用牡丹根部而成的“丹皮”,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材之一,而以花瓣为原料的牡丹精油,兼具美容、养生和药用的价值。融合了嗅觉和味觉的牡丹,营造了“天香”的浓厚氛围。

形:富贵的象征

人们在辩色、闻香之外,还欣赏牡丹的花形。它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等10种类型。《牡丹谱》中称:“一尺红者,深红颇近紫色,花面大盈尺,故以一尺名之。”折算成现在的长度,宋朝牡丹的直径超过20厘米。硕大艳丽的花型倍受瞩目,北宋名儒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坦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在民间中,牡丹对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吉祥符》一书中,收录了286种吉祥符,与牡丹有关的符号就有20种。牡丹纹饰既能单独使用,又能和其他动植物相互组合,讨得“口彩”。如牡丹和猫、蝶在一起,意为“富贵耄耋”,牡丹和莲花搭配,意为“连年富贵”。民间婚嫁时,常见牡丹、石榴和蝙蝠等纹饰,期望“富贵多子”。这些纹饰广泛应用于服饰、瓷器、门窗等生活用品之中。牡丹寓意富贵,为晋升“国花”增色。

韵:文化的传承

要想当选“国花”,文化底蕴必不可少。唐宋时期,是牡丹文化的繁盛期。《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词》中,唐朝五代的有125首,宋朝的有167首,其数量之多,足见唐宋文人对牡丹的垂青。牡丹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用芍药和荷花衬托了牡丹的清新脱俗。

北宋文坛巨匠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春戴牡丹已是洛阳民俗。这一民俗延续到明朝,花匠为了多赚钱,放出大招。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

时至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描述:“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暖房育花不仅增加了冬季的花卉品种,还沿用至今。牡丹深植民间,“武皇贬牡丹”等传说广为流传。牡丹摆脱了物质束缚,升级为文化意韵,使人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其实,从古至今牡丹独占花魁,唐朝诗人徐夤称赞它:“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近几十年间,曾有数次国花评选,牡丹除一次屈居第二之外,其他均名列第一。8世纪时,牡丹登陆日本,17世纪后,陆续传入欧美国家,同样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牡丹有资格竞争“国花”,是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