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都会有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只是每个人的表现都不经相同,有一定差别,这也与每个人的认知,想法,所能获取到的信息等相关。
1.确诊患者
隔离治疗初期。心态: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
隔离治疗期。心态: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
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心态:濒死感、恐慌、绝望等。
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2.疑似患者。心态: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3.医护及相关人员。心态: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4.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心态: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5.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
心态: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躁等。
6.易感人群及大众。心态: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对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经历心理学家卡普兰描述了个体危机反应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事件导致当事人应激反应开始出现,负面情绪和焦虑水平急剧上升并影响到当事人的日常生活。此时当事人采取常用的应对机制来减少或消除焦虑所致的应激和不适,以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
第二阶段,由于个体不能及时解决目前所存在的危机,创伤性应激反应导致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
第三阶段,由于没有及时通过紧急问题解决机制处理危机或者处理失败,当事人的应激水平持续升高,以致出现抑郁、焦虑反应加剧的状态。
第四阶段,当事人处于危机状态,或者会出现心理崩溃或被击垮的感觉,或者会出现人格分裂、行为退缩、自杀及其他心理障碍。
卡普兰认为,危机使得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当危机事件出现时,当事人处于从未有过的负面情境之中,为了适应新的情境、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就必须要改变行为方式。正是因为危机所造成的这种人体与环境的不平衡,使得很多当事人在危机发生时,采取逃避的态度来对待危机,想要逃离危机情境。如果能在此时及时地提供危机援助,使其积极的正视危机,调整因创伤性性事件而引起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就可以使其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对于疫情下常见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1.减少负面信息的接收
负面信息的过多接收,会让人更多的产生相关的消极情绪以及消极想法。网络的发达,信息的大量涌入,除了官方的讯息外还会有很多的谣言,而很多普通大众没有相关的知识,无法辨别,容易造成心理恐慌,让人们对危险的感知不正确或过分的夸大,并且所依据的前提是错误的、想象的、不真实的。
建议,只通过官方的渠道查看疫情讯息,每天可以给自己定时定点的查看。例如,每天下午16:00,通过官方渠道看半个小时的相关讯息。其它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减少负面讯息的接触。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状态,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
2.心理健康状况的自助监测
监测和识别自己当下的心理状况有助于缓解当下心理状态,调整自我状态,也是自助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监测和识别有无心理方面的问题。具体的自助方法建议如下:
1.心理监测的内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分别利用1~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情绪反应的心理监测。
2.心理监测的频率: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心理监测的频率和时间。避免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来进行监测,如果无法完成目标,反而会带来挫败、抑郁、担忧等情绪,即使每周能完成1天,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状况。
3.心理健康状况的识别与评估 :可以针对负面情绪,焦虑、抑郁、恐惧、孤独、愤怒等情绪评估;从0到100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主观评分,0表示没有或者很轻微,100表示非常严重,已经是自己认为最严重的情况,评分没有对错之分,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每个人可能并不相同,这都是正常的。
这样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后期正式心理咨询的参考。
3.放松训练
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静,请使用简单的方式,例如:深呼吸,从1数到4,然后缓慢地呼出气。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手机里有关于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回到当下,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腹部、鼻腔,或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
具体的步骤:
(1)第一步:合上双眼,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者坐着,轻轻闭上嘴,用鼻子缓缓吸气,心里默念“吸”。吸气的时候不要让胸部感到过度的扩张和压力。
(2)第二步:用鼻子缓缓的呼气,心里默念“呼”,呼气的过程不宜过快。
(3)第三步:在反复的呼吸过程中,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气流与鼻腔之间摩擦的感觉、鼻腔内温度的变化。
(4)第四步:重复前三步,保持5~15分钟,如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勉强或自责。
4.呼吸调整法
呼吸的调整也能够很好的改善人们焦虑、担心、恐惧等情绪。
1.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2.通过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部鼓起来(鼓肚子),这意味着你用全肺呼吸。尽量使上胸部活动最少,保持缓慢的吸气。
3.缓慢、均匀地将废气从鼻子呼出。
4.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以8~12次呼吸为宜(一次呼气和吸气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练时,可能无法熟练判断节律,因此应该练习估计5~7秒钟为一次呼吸的周期。
5.不能快速深呼吸。
5.适度的情绪宣泄
压抑不良情绪会损害健康,因此,提倡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情绪,避免有害发泄。首先,表达对于疏解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其次,可以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取心理支持;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钟,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给家人、朋友发微信、语音、视频倾诉;听喜欢的音乐、画画等,如果感到难过、悲伤、绝望,也要允许自己通过哭泣的方式来抚慰心灵。
6.觉察自己的内心
适当地与网络保持距离,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以下的自我对话进行内心的自我觉察和探索:
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担心?我很害怕?我很愤怒?还是我很难过?
我很担心,那我是在担心什么?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么?
如果用一幅画代表我现在的情绪会是什么?如果用一首歌曲又会是什么?
“我的想法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那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除了我现在想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可能/解释吗?”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健康。
7.睡眠调整,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
8.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发现自己身边的资源,平稳自己的情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