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的疾病按其发生原因不同,一般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三大类。传染病是由一定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侵入鸡体内生长繁殖,破坏鸡的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能在鸡群中广泛传播,引起其他易感鸡发生相同疾病的一类疾病,如鸡新城疫、禽霍乱等。
寄生虫病是由某种寄生虫侵袭鸡体后引起的疾病,也能在鸡群中传播、蔓延,使其他健康鸡发病,如球虫病、住白虫病等。普通病是由各种刺激物的作用以及饲料中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含有某种有毒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普通病不会传染,但在集中饲养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鸡大批发病,如维生素缺乏症、食盐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喹乙醇中毒等。.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鸡群3个要素。打破、切断和消除这3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会停止流行。
传染源:即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毒)的鸡。病鸡不仅体内有病原微生物繁殖,而且通过各种排泄物将病原微生物排出体外,传播扩散,使健康鸡群感染发病。带菌(毒)的隐性感染鸡,由于缺乏病症,不被人们注意,往往会被认为是健康鸡,这样危险就更大,容易造成大面积的传染。
另外,患传染病鸡的尸体如处理不当和带菌(毒)的鸟、鼠等,也是散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染源。某种病原微生物侵入鸡体后,必然引起鸡体防卫系统的抵抗,其结果必然出现以下3种情况:
一是病原微生物被消灭,没有形成感染;
二是病原微生物在鸡体内的某些部位定居并大量繁殖,引起病理变化和症状,也就是引起发病,称为显性感染;
三是病原微生物与鸡体防卫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原微生物能够在鸡体某些部位定居,进行少量繁殖,有时也引起比较轻微的病理变化,但没有引起症状,也就是没有引起发病,称为隐性感染。有些隐性感染的鸡是健康带菌、带毒者,会较长期地排出病菌、病毒,成为易被忽视的传染源。
传染途径:鸡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向外传播的途径有3种,即垂直传播、孵化器内传播和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也叫经蛋传递,是种鸡感染了(包括隐性感染)某些传染病时,体内的病菌或病毒侵入种蛋内部,传播给下一代雏鸡。能垂直传播的鸡病有沙门菌病(白痢、伤寒、副伤寒)、霉形体病、鸡大肠杆菌病、鸡脑脊髓炎、鸡白血病等。
孵化器内传播:孵化器内的温度、湿度非常适宜于细菌繁殖,而蛋壳上的气孔比一般细菌大数倍,所以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特别是鸡副伤寒病菌、大肠杆菌等,当其存在于蛋壳表面时,在孵化期间即侵入蛋内,使胚胎感染。另外,一些存在于蛋壳表面的病毒和病菌,虽然一般不进入蛋内,但雏鸡一出壳时,即由呼吸道等途径入侵体内。
水平传播:是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媒介在同群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面广量大,媒介物也很多。同群鸡之间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饲料、饮水、空气中的飞沫与灰尘等,远距离传播的媒介通常是鸡舍内清除出去的垫料和粪便、运鸡运蛋的器具和车辆、在各鸡场之间周转的饲料包装袋及工作人员的衣物等。
鸡的易感性:鸡由于品种、日龄、免疫状况及体质强弱等情况不同,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别。如雏鸡对白痢、脑脊髓炎等病易感性高,成年鸡则对禽霍乱易感性高。
鸡群接种过某种传染病的疫苗或菌苗后,产生了对该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即大大降低。当鸡群对某种传染病处于易感状态时,如果体质健壮,也有一定的抵抗力。传染病的显性感染发病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潜伏期:病原微生物侵入鸡体后,必须繁殖到一定数量才能引起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及鸡体抵抗力强弱等因素有关。
前驱期:是发病的征兆期,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一般症状,尚未表现出该病特征性症状。前驱期一般只有数小时至1天多。某些最急性的传染病,如最急性禽霍乱等,没有前驱期。
明显期:此时病情发展到高峰阶段,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症状。前驱期与明显期合称为病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一般为数天至2周,慢性传染病可达数月。
转归期:即疾病发展到结局阶段,病鸡有的死亡,有的恢复健康。康复鸡在一定时期内对该病具有免疫力,但体内仍残存并向外排放该病的病原微生物,成为健康带菌或带毒鸡。
了解更多禽病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