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几起保健品会销案,一时让国产保健品进入了“寒冬岁月”。那么,“会销”到底是怎么个销售法?销售的又是什么东西?在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向老年人推销各种各样产品的会议,这些会议上销售的都是保健品和食品,仅仅具备均衡膳食营养、增强免疫力等普通的保健功能,可是这些公司为什么能向老人推销出如此多的产品呢?这得力于他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会议,在会议上销售他们的产品,这种营销模式业内称为会销。
免费赠鸡蛋、开会送挂面、排队领铝盆??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时常发生在老年人的身边??以老年人为目标的“会销”骗局先施以小恩小惠,再通过表演让参会老年人上钩。老年人本想捡便宜,却花高价买了保健品,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到手的商品不过是价值上百元或几十元的产品。不但起不到治病救人的作用,还可能因此延误病情,当被害人恍然大悟时,早已人去楼空。“會销”骗局怎么破?来,先了解它的模式及特征再对症下药。
“会销”模式大揭秘牛大妈,这么早出门去锻炼身体呀?
不是不是,×××那免费赠鸡蛋,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去看看。
是呀,还有这好事?
丫头,你天天上班这些好事哪知道呀!这不前些天×××公司开健康讲座,说是只要去听就送挂面,我去听了,不但学了些健康小知识还拿回了两包挂面!
哦哦。
像你们天天上班肯定没时间去,去的都是我们老年人,不说了,我得去找你王大妈了,她在那给我排队呢。
相信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我们身边时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好多老年人排队去某个地方听健康讲座,听完后还能拿回一些小礼品。这就是“会销”的典型营销场景,但“会销”具体有哪些模式呢?
“健康讲座”模式
通过发放小礼品、抽奖卡等,以开展健康讲座为名吸引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其间,兜售人员对老人们嘘寒问暖,通过“插卡”“晃货”(晃货即交一笔现金,第二天全额返还并附赠礼品;插卡即预交少额现金,能拿到一张卡片,第二天全额返还预交费用,然后再从卡片中抽奖)等手段拉近关系,博取老年人信任,多日重复操作,但在最后一天会高价兜售廉价保健品一类的商品,并在收款后立即消失。
“鸿门宴餐推”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分两步,首先以开健康养生、讲孝道之类的讲座为由,引诱老年人,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再向他们介绍保健产品。然后,从中挑选一批深陷其中且有消费能力的老人,邀请他们去会餐、旅游等,在此过程中推销产品,从中牟取高额利润。
“会销”骗局特征盘点
针对老年人群体,拒绝鉴别能力强的中青年。不法商家之所以选择老年人群体,就是看中老年人防范意识差,时间宽裕,有一定的积蓄,注重保健,固执己见,不听劝说的特点。
以传授保健知识为幌子
开始讲课只讲健康知识或生活小妙招,并不是直入主题的讲要卖的保健品、药品等商品。
赠送便宜物品吸引人群
每次会议结束,所有人都可以免费领取几颗鸡蛋,或几包挂面等便宜物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有带新人入会的,可以得到稍多的便宜物品。
“专家”忽悠,会托上阵
一些商家宣称邀请头衔较多的“专家”,虚构“专家”头衔,不是国家级就是世界级的“学者”,使听课者深信不疑。由“专家”向开会老人讲授健康知识,引出要卖的产品,大肆吹嘘产品的性能,宣称能包治百病等。会托在会上讲授购买后用的“神效”,现场大量购买,让听会老人信以为真。
反复洗脑,善用感情牌
会托在会上反复讲授购买人用后“神效”的同时,再用反面事例告诫大家不用的后果,通常用癌症吓唬人。再加上一口一个“爸爸”“妈妈”地叫着,使很多老年人难以招架,心甘情愿地掏钱。
知名律师说:监管存空白,让会销骗子钻了空
会销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方式,一般持续3~5天,分前期宣传、举行讲座、出产品、客户后期维护(“家访”或给老人“送温暖”)等四个环节,但是现在却被骗子们当作行骗的手段。
据了解,目前工商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情况下商家有正规的手续,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销售人员往往是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收集证据非常难,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
正因为保健品市场存在许多乱象,而且目前的监管存在许多难点和漏洞,所以应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当然,监管部门职责必不可少,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衔接,联合执法,填补漏洞。同时,应严格规范涉及保健食品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从源头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出口;工商部门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卫生部门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
心理专家:老人认知不够 关怀不足
保健品销售骗局中,老年人为何总是“受伤”?对此,心理咨询师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老人“着魔”保健品的情况作了分析,归纳了多方面的原因。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很多老人在健康恐吓、利诱、情感攻势等营销手段面前缺乏抵抗力,甚至心甘情愿被“忽悠”。
从身体方面来看,大部分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活力减退,更容易患病,很多人也抱有“少生病,给子女减轻负担”的想法。与此同时,随着身边老友的离开,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往往更加关注健康。因此,在保健品销售中,不法分子往往会编造或夸大老人病情,宣传保健品的治病效果,利用老人的恐慌达到销售目的。从认知能力来说,随着认知能力的退化,不少老年人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辨识能力不足。由于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在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在接受信息时缺乏批判精神,对于所谓“权威”的专家声音更是深信不疑。一旦观念形成,很难再去信任和听取不同的声音。
此外,老年人面子观念比较重。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渴望获得认可与赞许。还有一些老人因为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不买就落伍了。
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怀不足,给了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子女不在身边,防范意识变弱,缺乏亲情关怀,使老人极易中招,陷入“温柔陷阱”。
对于家中有“着魔”保健品的老人,心理咨询师也给家属支了几招:家人要常回家陪陪老人,多跟老人沟通,讲讲媒体上曝光的买保健品上当的案例。经常提醒老人,这些都不能治病。让老人做一些锻炼或者陪老人一起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健身强体、不生病之本。还可以让老人多看看正规科学的养生讲座,了解正确的养生之道。
对此相关政府机构也给出了有益的建议——
消协:敛完钱财人去楼空 自认倒霉不敢声张
消费者维权一直存在着法制不完善、维权成本高等事实。这一现状也给不法经营者制假售劣减轻了压力,甚至打开了方便之门。许多消费者在察觉到上当受骗之后,一方面碍于面子,不敢对外声张;一方面考虑到维权的道路之艰难,不得已忍气吞声。这些行为都间接助长了骗子们行骗的气焰。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最好到正规的大医院治疗并购买药品,购买产品前尽量告知子女,并与子女商量。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一定要保留证据,并及时与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取得联系,或者向媒体及消协组织投诉。
工商:营销团伙越打越精
据工商所负责人介绍,对这种靠“情感营销”来向老人推销保健品的公司和组织,工商所查处、打击过多次,对方每被查处一次,就学到一些政策法规,在今后的活动中进行规避。
把产品带回工商所查资质,对方几乎能拿出合格证。另外,之前经常出现的各种传单、杂志,现在也难觅踪影,推销员往往是把老人召集到现场,进行口头宣讲,即便其中有虚假内容,也很难取证。
这些组织为躲避检查,活动时间一般选在清晨六七点,活动场所也经常更换,加上很多老人帮着打掩护,让执法人员相当无奈。
市场监督管理局:“会销”这么破局
虽然“会销”这种形式并不被国家法律所禁止,会议的营销模式开创了中国式营销的先河,铸就了如脑白金、三株口服液、清补组合等等一系列营销神话,但却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向老年人推销毫无保健甚至医疗效果的产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会销”形式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在此过程中,大肆宣扬兜售商品的功效,夸大使用性能,虚构包治百病的说法都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目的是骗取钱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涉嫌诈骗犯罪。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及时举报
无论是参与的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发现此类活动,就及时向公安、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报警,不要以我没买,我没上当,不关我事的心态置之不理。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及时举报,一定没有不法商家的生存之地。
子女应多关爱家中老人
许多子女在外上班,一天难得见一次面,有些甚至一周、一个月都见不到,老人独自在家难免会产生孤独、寂寞情绪,这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空荡荡的房间和热闹的“会议营销”平台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很多老年人才乐意去。子女和社会要多关心空巢老人。子女的关爱也是重要的保健品,不能让骗子代替行孝。要帮助老人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避免轻信、误信;要鼓励老人多参加科学的健康普及活动,以正确的方式养生、治病;要常回家看看,避免让老人感到孤单,让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