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首先体现在整体观念上,人作为一个整体和自然界相应,只有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相应。人们的养生观只有建立在这种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才会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养生要重视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强调正气不足是人体早衰继而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惟有正气强盛,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方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 活力,正气充盛可防御外邪的侵袭,减少和避免外感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邪不同的势力是人们患病和好转的关键。
而对于邪气,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们不仅要做到与天气相应,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重视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同时要注重日常生活的一些细枝末节,不能只顾一时的痛快而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如每到烈日炎炎的夏日,室外温度高达40多度,在外面汗流浃背,腠理开泄,衣衫尽湿;而汽车、室内有空调设备,进去之后冷气习习,凉爽宜人。这种忽冷忽热的悬殊变化,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患上“空调病”,使人容易患上感冒、鼻塞、咳嗽咽痛、关节痛等症状。
调节阴阳,起居有常,阴阳是人体的根本,只有做到“阴平阳秘”才是养生的最佳境界。提倡养生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春生以养肝气,夏长以养心气,长夏化以养脾 气,秋收以养肺气,冬藏以养肾气的规律,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顺应四时季节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生理活动才能保待正常。
药食同用, 养生之道,贵在后天。而后天之道,又当以脾胃为本,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此外,进食要有规律,要适量适时,规律的饮食习惯,人们要做到像孙思邈提倡的养生观念那样,做到“饱中饥,饥中饱”,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劳逸结合,修身养性,养生要遵从“和于术数”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要求能够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慢跑、吐纳、气功、太极拳等形式,是人们锻炼的一种运动方式。梳头也十分的重要,发为血之余,合理的梳头可以起到按摩头部的作用,每天梳头半个小时,可以使气血流通,调养精神,当然梳子的材质需要是木梳或者是牛角梳。
“大德必得其寿”即“仁者寿”。养生必先修德。所谓修德,即指超越物质情欲,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