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刚刚公布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体育健身,振兴中华”为主要内容,广泛吸引市民参与,动员整合各类社会体育资源,在未来六年中力争将北京建成体育组织健全、体育活动普及、体育设施完备的城市,使体育成为北京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古都繁荣文明的新形象和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新风貌。
精彩活动引人入胜
从现在开始,北京每年将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周,每两年组织一次“北京奥林匹克体育节”。同时举办具有北京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国际性大众体育品牌。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至“7。
13”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期间,在天安门、长城、中华世纪坛等标志性场所,组织国际性的大型群体活动,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营造新亮点。
在继续办好已有的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上,每年向社会推荐10至20项新的健身项目。对已形成品牌的标志性体育活动———春季环城跑、卢沟桥醒狮杯国际长跑日、万人自行车环城赛、万人武术活动、健身操大赛、少儿趣味运动会、三大球振兴中华杯系列赛、中小学生足球千队赛等,要在发展中创新,逐步扩展,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体育活动。
动员市民经常参加1至2项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
这样,到2005年北京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体育人口达到55%,到2008年达到60%。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残疾人体育,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科学化、普及化。
全民健身服务成体系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体育运行机制,完善包括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测试在内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方面,建立多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协会,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健全城市社区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加强北京市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建设,发挥天坛公园、王府井金街、西单文化广场、香山、八大处公园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群众晨晚练场所的示范和窗口作用。
另一方面,培训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到2008年,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2000名。同时,鼓励社会兴办面向大众的经营性体育组织,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营性体育组织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准的体育需求。
同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群众体育管理网络。在100%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体育组织。30%的街道达到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90%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和8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每年举办和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竞赛活动。
主打体育六进社区工程
《规划》指出,要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
六进社区活动要和奥运会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和实践,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八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开展创建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
奥林匹克体育社区要体现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与社区人文精神相结合,奥林匹克体育活动与社区生活相结合。在全市重点社区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社区体育健身中心”。
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制定和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制度。
在未来六年中,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市范围内的体质监测的追踪调查,动态地观察市民体质变化状况,公布北京市民体质监测结果。至2005年使50%的社区居委会和20%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2008年力争达到100%。2008年各区县建立一个设备完善、功能先进的国民体质流动测试站。
精心打造健身场地
北京明确表示,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将充分考虑奥运会赛后体育场馆的使用,将大型体育设施建成社会体育活动中心,体育艺术表演中心,使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体育活动场所。
与此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
重点建设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朝阳体育公园,什刹海“水上体育休闲旅游区”,密云潮白河水上运动公园,昌平银山、蟒山登山基地,使体育设施向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化方向发展。
并改造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使之在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服务的同时成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的活动中心。
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配建计划,每年完成配建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做到每2500个市民拥有一处全民健身设施。至2008年,更新50%以上全民健身设施使用的器械。(来自人民网)
。
应该会增加设施的,但具体的不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