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建议:
标准心身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那么,什么样的状况才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谭主任介绍说,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身心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是: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如果达到了以上的标准,就表明你的身体是健康的,否则,就可能有问题。
途径三方面共同增进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增进心理健康呢?
谭主任说,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
1.实施优生策略,避免先天性有害影响,保证良好分娩。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3.提供免疫和其它医疗措施,保证健康。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5.合理的休息与娱乐,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二)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年到老年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
1.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和谐的养育氛围;
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和活动能力;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4.对长期的心理压力或突发性精神刺激,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可进行自我减压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和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
6.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
(三)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化。这条原则是最难控制的,包括减少社会压力,提供每一位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等等。
据一项调查统计,目前在我国大陆3.67亿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在大中学生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攀比现象,同学之间,不是比学习、比健康、比人品,而是比谁有钱、比谁会玩、比谁能出风头、比谁的衣服贵、比谁家庭背景好等。这种攀比,让我们不无担心地看到了青少年身上扭曲了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每所大学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约有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孤独感、自卑等。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主要原因分析,自1982年以后,精神障碍取代了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相关背景世界精神卫生日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1992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发起创立“世界精神卫生日”,并将时间定为每年的10月10日。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我国卫生部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发表评论